-
六種元素:陸源的文學張力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大致如下的話:在自傳中,除了自己,剩下都是真實的。
2024-06-21
-
繁復之眼透視下的女性心靈史
當我們還沉浸在“花詩”帶來的芬芳與幽微、“空白之地”帶來的荒野與曠遠時,張映姝正跳出自我,不斷強化詩寫能力,打破原有寫作軌道,用她廣博的視野貫通敏銳的觀察去挑戰更為廣闊的語境,又最新出版詩集《她·們》,以女性主題為我們帶來了這一視角的全新詩寫樣本。
2024-06-21
-
《魔鏡制造者》:心在低處,向上的歌吟更美
當代社會因科技發達、物質豐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趨于“叢林化”。
2024-06-21
-
當代臺灣散文創作與研究的路徑
1979年元旦,葉劍英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上海文學》《當代》紛紛發表旅居海外的臺灣作家作品,開啟祖國大陸對臺灣文學的引介之先河。
2024-06-21
-
文學的內向生長與外向延伸
在草木蔥蘢、生機勃勃的春天,《雨花》《中國作家》《長城》《山東文學》《四川文學》所刊發的新作中,有些從個人的層面出發,聚焦底層個體的現實生活,在不動聲色的細致描摹中講述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故事;有些從“小歷史”折射“大歷史”,立足當下城鎮化進程,流露出作家的家園意識,凸顯個人與時代的關聯。
2024-06-21
-
《最慢的是活著》:女性經驗的接續與復現
喬葉小說中始終涓涓流淌著一條長河,于其間涉水渡河的人,大多是女性。
2024-06-21
-
季宇《王朝的余暉》:真實性與文學性的深度交融
從《共和,1911》《段祺瑞傳》,到《燃燒的鐵血旗》《淮軍四十年》,作家季宇一路走來,聚焦晚清的動蕩歷史、辛亥革命的風云跌宕、民國的浮沉滄桑,以一系列厚重作品呈現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真實、復雜面貌。
2024-06-21
-
《斷舍離》:水仙島的象征意味
雷默的短篇小說《斷舍離》寫了一對夫妻和兒子的得與舍、留與放的關系。
2024-06-21
-
張鵬禹:短篇小說的“致廣大”與“盡精微”
張鵬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2024-06-21
-
《巴黎,巴黎》:作為思想方式的寫作
韓東發表于《鐘山》雜志的短篇小說新作《巴黎,巴黎》,通過一對老友的口吻,講述了兩個發生于巴黎的人生片段,也可以說是上演于巴黎的兩出鬧劇,揭示了人生的荒誕性與無聊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國民性”與“民族心理”等問題,是詩人與小說家的韓東再次延續思想性寫作的一個例證。
2024-06-20
-
唐詩人:Citywalk、游蕩者與城市文學
一、Citywalk與青年亞文化 要總結2023年的城市文化熱點詞,Citywalk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個。
2024-06-20
-
《登春臺》:于素樸中通達澄明的存在
格非新作《登春臺》,以40余年時代變動為經,以春臺路67號(神州聯合科技公司)為緯,借由沈辛夷、陳克明、竇寶慶、周振遐的生命故事,以素樸、抒情的詩性筆調編織起有關當代人的欲望、情感、關聯、命運、生死、時間危機與生存困境的精神圖景。
2024-06-20
-
張雅文:散作乾坤萬里春
賽場和領獎臺,是體育運動員的高光之地。
2024-06-20
-
喻向午《敘事者的遠見》:務實的評論仍需要遠見
喻向午的新作《敘事者的遠見》是一部文學評論集,評論集跟評論家的身份大概是最匹配的形式,它是隨感文章的自由組合,也是作者一段時間內各種思考的匯聚,同時也代表著寫作者平等的姿態,是與敘事者們并肩而行的同路人,不是指導者,也不是引領者。
2024-06-20
-
《奔月記》:奔月,逃離抑或超越?
王秀梅的新作《奔月記》讓人不禁聯想到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2024-06-20
-
以全球視野書寫故鄉重慶
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作家虹影不僅將故鄉作為自己成長的真實家園,還將其作為文學創作的精神原鄉,持續不斷對重慶展開想象。
2024-06-20
-
《儀仗兵》:為共和國儀仗部隊畫像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2024-06-20
-
《楊家城》:再現歷史英雄的傳奇故事
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民間口口相傳,歷來是文藝作品熱衷表現的題材。
2024-06-20
-
散文集《大地上的家鄉》:天地萬物的捎話者
1999年第5期《天涯》雜志推出“劉亮程散文小輯”,并配發幾位評論家的推薦文章,他的散文家身份開始為人熟知。
2024-06-20
-
長詩《蜀道辭》:以強勁的詩力實現精神還鄉
21世紀以來,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本土文化的自覺和地方性轉向。
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