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生活與小說的“新變”——讀魏思孝《土廣寸木》
在此前“鄉村三部曲”的寫作中,魏思孝始終將寫作的視點放置在人物的身上。
2024-06-28
-
做一本與漓江生態保護有關的書,圓我曾經的夢
與《江如練》這本書結緣,于我是件意外的事兒,也是種奇妙的緣分。
2024-06-28
-
“先鋒”如何進入鄉土——論東西鄉土小說的創作歷程及意義
一、在“啟蒙”和“先鋒”間徘徊與選擇 從作家群體角度說,東西屬于“晚生代作家”,這一群體中還有畢飛宇、邱華棟、韓東、朱文等人。
2024-06-27
-
梁貝:《云落圖》藝術形式分析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2024-06-27
-
《現在開始失去》:從失去到生命的損耗
現代將人強制并置在同一空間中:大學室友是同住四年的陌路人;旁邊乘客是噪音機器;同事是煩人精。
2024-06-27
-
《華夏第一公園》:“中間時刻”下的奇聞與幸存
陳國良接替了父親處理舊書的工作,并把它作為超市保安這個正業之外的外快業務,在此過程中,他先后認識了在城中公園“混日子”的湯團、鐵桶等人,之后又與職高同學宋小東重逢。
2024-06-27
-
生與死的對峙——王歐雯小說讀札
讀王歐雯小說《深藍里追鯨》《生于冰湖》,最強烈的感覺,是生與死之間的一種對峙。
2024-06-27
-
《在鋼鐵中發芽》:“成為一枚種子還是成為一片土地”
縱觀西元的創作生涯和生活經驗,軍旅生活主題無疑是他創作的重心。
2024-06-27
-
暴露、反思與關懷——讀《海棠花開》《龍頭香》
《海棠花開》與《龍頭香》是由作家楊曉升所創作的中短篇小說集。
2024-06-26
-
《強國記》:文學向新質生產力專業領域進發
在新質生產力的文學表達上,徐劍再次走到了前沿。
2024-06-26
-
《牛馬嘴》:一幅江漢平原農村人文風俗的水墨畫
夜深人靜的時候,皎潔的月光隨書香飄落枕邊,一縷鄉愁悄然襲來,輕而易舉地將我帶回江漢平原那個生我養我的小村子,老屋、水杉、荷花還有那些至今仍然在土地勞作的父老鄉親,他們一一走進我的夢境。
2024-06-26
-
《烏云之光》:總有一束穿云之光照進我們心靈的海底
本欄的設計初衷是促進文學與青年的對話。
2024-06-26
-
《天堂客人》:漫長的等待與告別
作為“血脈三部曲”的終章之作,王霄夫的《天堂客人》終于問世了。
2024-06-26
-
《何以問長安》:延續“最中國”的抒情方式
在當下詩壇,執著于舊體詩詞的青年創作者不多,霄白城是其中之一。
2024-06-26
-
扎實而厚重的海港題材書寫
閱讀劉克中的長篇小說《中國大港》(浙江文藝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總的感覺是這部作品有土地的深沉厚重、大海的氣勢磅礴、港口吊塔一樣的精神力量,是一部扎實的現實主義之作,字里行間涌動著作家自覺書寫新時代的濃烈意識和深沉情感。
2024-06-26
-
敞開生態文學的創作觀念
中國生態文學從發生發展到現在“已成氣候,蔚為大觀”,走的路其實不算長,但走得比較穩當。
2024-06-26
-
從“新生代散文”到“新散文”
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了日趨多樣化的精神生活選擇。
2024-06-26
-
書寫技術變革現實里人們的期許
現代化如離弦之箭,作者們在過去與未來、真實與虛構之間逡巡,追問新的時代條件下人和文學的變化。
2024-06-26
-
《石頭城》:房偉的短句法
近年來,房偉純文學創作的重要方面是抗戰題材書寫,從中短篇小說集《獵舌師》到最新長篇小說《石頭城》,形成了“房氏風格”的體系性書寫,表現為可靠的資料征引、豐盈的日常經驗與豐盛的文學性,在同類寫作中開出了一條專業加細描的新型路子。
2024-06-26
-
后青春時代的遺失與尋回——李禎短篇小說印象
李禎的小說有著平靜的敘事語調,低飽和度的色調,在后青春時代的陰影里,反復打量自己和周圍,那些陌生人就像他在鏡子里的影像,邊緣有些模糊,與闊大的社會背景隱約融為一體。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