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郁:原野里的樹
孫郁, 曾任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魯迅研究月刊》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
2024-06-20
-
福建海洋題材小說的新變與可能
在傳統中國的海洋書寫中,海洋是未知的、充滿危險的,因而常常是需要回避的。
2024-06-19
-
陸天明《沿途》:在人生沿途風景里成長
陸天明在耄耋之年推出的長篇小說《沿途》凝聚了作家全部的生命體驗,因其“為一代理想主義者立傳”的旨歸而成為一部厚重的現實主義力作。
2024-06-19
-
《留城吟》:審美視域和表現空間的嶄新開拓
雖然“留城”作為都城、縣名或特定地名在傳承至今的不少古籍或志書中都多有零星記載,但據說如今早已沉陷于微山湖湖底的古留城的本源風貌似也變得難考或不可考。
2024-06-19
-
張學昕:短篇小說的浩瀚與寫作宿命
張學昕,文學博士。
2024-06-19
-
來穎燕:短篇小說與裝置藝術
來穎燕,青年評論家,《上海文學》雜志副主編、副編審,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
2024-06-18
-
“70后”作家的風景書寫與敘事嬗變
內容提要 作為在改革開放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70后”作家為發展中的“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學經驗與美學構型。
2024-06-18
-
少年子弟江湖老——評林森《烏云之光》
若不是讀林森的《烏云之光》,估計不少人幾乎已經完全忘記了曾經有一種名為“租書店”的所在,看似毫不起眼的一兩間小屋卻裝滿了整個世界的光怪陸離,同時,也承載著周遭少年的俠肝義膽。
2024-06-18
-
反思、悲憫與小說的趣味——倪學禮小說論
倪學禮是一位長期在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的學者,教書育人是他的主業。
2024-06-18
-
《現在開始失去》: 現代人的孤獨冷漠之一種
晚近一個時期,牛健哲正以其一系列帶有突出現代主義氣息的異質性小說作品而日漸引起文學界的高度注意。
2024-06-18
-
難以消逝的“先鋒”記憶——從文學史的視角讀《通古斯記憶》
2023年歲末,“王嘯峰小說集《通古斯記憶》(1)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24-06-17
-
本巴與我們隔著一條路、幾棵草的距離
一 閑人劉亮程 劉亮程說,他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形象是一個閑人。
2024-06-17
-
賈平凹《河山傳》:終歸是無處安身
一 《河山傳》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語言,它的寫法。
2024-06-17
-
《最后一戰》:在歷史的天空熠熠生輝
讀完陳璞平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最后一戰》 ,被書中所描寫的發生在魯西北小城的這次抗日戰爭的“收官之戰”中敵我對抗深深震撼。
2024-06-17
-
《老街口》:西域與鄉愁
“河湟是我身上的印記,放在我的詩句中,尋根,從臍帶開始,找到遷徙的足跡。
2024-06-17
-
探索“牧歌”與“挽歌”之外的新寫法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鄉土文學歷來都是創作實績最為豐厚的文學流脈。
2024-06-17
-
新鄉土文學如何更好地書寫城鄉融合
魯迅,既是中國鄉土文學最初的開辟者與實踐者,同時也是“鄉土文學”概念最早的提出者。
2024-06-17
-
王彬《豐泰庵》:傳統歷史小說有了新寫法
王彬的長篇歷史小說《豐泰庵》以40萬字的宏篇,全景式地展現了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在位17年的重大事件,描繪了政治巨變中皇宮內外各色人物的境況與命運,充滿了文學與歷史張力,令人掩卷嘆息。
2024-06-17
-
在“編研一體”中探索辦刊道路
文藝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與更新,一個重要取徑便是出版行業大量優秀文藝編輯從業者的創新與奉獻。
2024-06-17
-
新時代鄉土散文鄉愁抒寫要有新變
百余年來的“鄉土文學”創作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規模和顯示度。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