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林徽因的山河歲月
梁再冰有一張母親林徽因的照片,非常喜愛,一直珍藏在身邊——那是林徽因俯身與尚在襁褓中的梁再冰的合影。
2024-07-01
-
《買話》:那些隱秘所塑造的命運
闊別十八年的廣西三劍客之一作家鬼子,2024年4月攜最新長篇小說《買話》歸來。
2024-07-01
-
許守堯詩集《逸興遄飛》:尚有一輪明月
詩歌是悠悠天地間情思的擷取,代表著生命某一刻最為真實的情貌,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元曲,詩歌的表現形式隨著時代和個體的不同,不斷得以延續和發展,成為舒展生命、表達自我的強烈樂章。
2024-07-01
-
張陵:何建明報告文學與“國家敘述”
摘要: 中國報告文學因更具緊跟時代腳步的品質,所以更早地意識到“國家敘述”時代的到來,也更快地通過自己的創作和優秀作品,實現向“國家敘述”的轉化。
2024-07-01
-
作家與評論家的心理差異與溝通
作家與評論家先天就是誰也離不開誰,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
2024-07-01
-
揭示傳統文脈的現代演化
在注重弘揚與挖掘傳統文化、尋找與發現民族文化根魂的當下,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蕾歷時九年寫完的《傳統的蹤跡——古典章回小說的現代承繼》(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值得關注的專著。
2024-07-01
-
李定林散文集《高高的轎子頂》:山水靈音述真情
《高高的轎子頂》,李定林 著,陽光出版社2024年1月 認識李定林先生好些年了,特別是2018年我創作反映瀘州市脫貧攻堅的長篇小說《烏蒙磅礴》深入古藺和敘永鄉村采訪時,在古藺采訪期間,李定林開車把我從瀘州拉到古藺,在古藺鄉村開展田野調查,他是既當司機又當向導還兼攝影。
2024-07-01
-
心若白馬,順流而下——尹傳查小說漫談
2024年5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短篇小說大師艾麗絲?門羅與世長辭,在一片哀惋唏噓聲中,門羅的代表作《逃離》以及對文本的討論近乎刷屏般地再現于人們的視野之中。
2024-06-30
-
《光輝歲月》:月下嘆息與希望曙光
從黃土高原到秦巴山區,到噼啪作響的煤塊,再到鳥兒停駐的核桃樹樹冠,在這部富有深度的現實主義中篇小說《光輝歲月》中,纏繞于角色與環境之間的是一個既具有哲理又帶有人文情懷的故事。
2024-06-30
-
何向陽詩歌讀札:自我的確認
初讀何向陽,當然是通過她的評論。
2024-06-30
-
為人間耕耘一片精神綠地
主旋律既是大事記,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活日常,具體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柴米油鹽等點點滴滴,凡是與人民世界緊密聯系、與人民生活唇齒相依的,皆可成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成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
2024-06-30
-
聲音的詩學
詩歌與音樂是近親,起初同是對于聲音的創建。
2024-06-30
-
寫出鄉村文化精神嬗變時的艱難與創新
四十多年來,中國鄉村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不僅物質生活漸趨豐足,城鄉之間差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小,人們在精神文化追求上日漸復雜化、多樣化,諸多的外來文化不僅穿街過巷,風行于城市,也經由某些特定人群還有便捷的網絡,對廣大鄉村產生無形且強烈的、以點帶面的影響。
2024-06-30
-
“重建”的憧憬與希望
全球化進程中地區、團體及個體間發展的不均衡,持續加劇著人群的分化,不斷制造著話語權缺失的邊緣者、底層人,并形塑著他們對“弱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024-06-30
-
讓刊物本身也成為學術史的一部分
從事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幾乎每天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務,就是閱讀編輯部所收到的各類來稿。
2024-06-30
-
《月亮灣》:鄉村的暖光與被它照亮的鄉魂
作家唐慧琴長期生活在鄉村,一個時期以來,她的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都是以獨特的內視角,書寫著當下農村生活鮮活的波瀾,不僅表現著轉型期的倫理困境,更探尋著鄉民精神重建的光亮。
2024-06-30
-
以詩歌的形式歌唱詩意的存在
張映姝的《她·們》,是一本別樣的詩集,題目別樣,內容別樣,結構也別樣。
2024-06-30
-
鐘叔河:“寫出來的都是自己的話”
《暮色中的起飛——念樓散文選》 鐘叔河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近日拜謁鐘叔河先生,獲贈裝幀精美、印刷精良的大作《暮色中的起飛——念樓散文選》。
2024-06-30
-
抵抗·發現·重構
《如我》是陜西籍作家黃樸創作的長篇小說。
2024-06-30
-
鄱陽湖畔 天地大美——評長篇小說《大鳥》
彭學軍的長篇小說《大鳥》,是一部聚焦鄱陽湖候鳥保護主題的時代之作。
202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