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天意:科幻小說能突破“新傷痕時代”嗎?
引言:成都的自來水可以直接喝嗎? 在筆者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一個在線上參加了2020年worldcon[1]的朋友滿懷憤恨地告訴我在會上的所見所聞:在這個世界級科幻盛會歷年必備的科幻界逝者紀念環節中,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居然沒有提及于5月15日逝世的葉永烈先生;在同一天的會議中,清華大學科幻協會的攤位上還被不懷好意地問及“成都的自來水可以直接喝嗎”。
-
融媒體時代,如何打造科普“爆款”
什么是科普“爆款”?2019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隨手為女兒畫的幾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繪無疑可以歸入此列。
-
中國科幻:古老傳說成就當代神話
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提出了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
-
科幻創作的工程師思維
中國科幻作家中工科出身的比例很高。
-
后人類敘事中的人類視角和后人類視角
王晉康的反烏托邦/惡托邦式的后人類想象,表達的是對自由主體喪失和人類倫理崩潰的焦慮,是人本主義批判的延續。
-
徐剛:行走風景——自然文學創作談
風景晃動于風中,隨歲月而流逝,因地緣而變化。
-
阿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與書寫
原標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與書寫——兼論自然文學的當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人從詩經時代開始對自然的書寫,到后來發生了轉變,所描寫的主體變成了人格化的存在。
-
科幻與“科學人”書寫
讀鄭軍的《臨界》系列小說,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看倪匡《衛斯理系列》小說的情景。
-
科幻與幻想小說的“設定”藝術
我們可以想象一種對科幻或奇幻小說家最陳詞濫調的贊美——“你們所做的是神的工作。
-
成為藝術家:基于新媒體藝術與科幻電影的人工智能想象
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作為畫冊出版,樂章作為歌曲演奏,文本作為詩集付梓,已經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
《先生:錦繡離人》:一條獨特的科幻文學之路
原標題:一條獨特的科幻文學之路 在中國的科幻新浪潮中,涌現了不少創作新秀,如屢屢斬獲各類科幻獎項的陳楸帆;誕生了圍繞科幻作品打造的文化產業鏈:科幻文學學術研究中心、智庫、影視、游戲、視頻以及周邊產品等。
-
詹姆斯·岡恩:《交錯的世界》中文版序言
《交錯的世界》 著者:[美]詹姆斯?岡恩 著 譯者:姜倩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出版社: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現實世界與科幻世界創造了彼此。
-
張定浩:文學與算法
1 特德·姜的科幻小說每一篇都附有一則短短的后記,介紹這篇小說背后的某個科學思想動因,以及要探討的主題。
-
科幻創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電視劇《三體》概念海報 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于對人類未來的想象與闡釋。
-
成為藝術家:基于新媒體藝術與科幻電影的人工智能想象
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作為畫冊出版,樂章作為歌曲演奏,文本作為詩集付梓,已經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
《播火錄》:考證與哲思
《播火錄》 趙致真 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這是一本從出版的角度看很奇特的書。
-
凌晨:怎樣創作少兒科幻小說
近年來,少兒科幻小說創作受到多方關注,也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
文心與機芯:中國古代文論視閾下的人工智能文學
人工智能目前有兩種生成文學作品的路徑:一種是從上而下的結構主義方式,即人們將一些文學規律程序化,將一些內容大綱與人物設定預先置入到寫作程序中,后由人工智能自動生成文學,美國學者勒波維茨(Michael Lebowitz)研發的自動劇本寫作程序“Universe”就應用了這種方式;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功能主義方式——通過輸入大量的文學文本,讓機器通過深度學習技術來處理這些文本,從而模擬生成作品,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創作的有人工智能程序微軟“小冰”、清華“九歌”等。
-
科幻之外,閱讀《弗蘭肯斯坦》的幾種方式
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和珀西·雪萊夫婦在瑞士居住。
-
觀眾有了,作品在哪?
未來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
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