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古老傳說成就當代神話
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提出了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意見》一經發布,便在行業內外引起廣泛討論,被視作開啟中國科幻新征程的“科幻十條”。
回望來路,從上世紀末我國科幻文學與相關類型化影視作品初露鋒芒,到劉慈欣、郝景芳等中國科幻作家在國際獲獎、電影《流浪地球》勇創票房紀錄,以及近期奈飛(NETFLIX)宣布將制作美劇版《三體》在海內外引發熱議……從科幻作品近年來在文學和影視方面取得的不俗成果來看,中國科幻的創作似乎已經獲得了國際認可,并在國內逐漸破界突圍。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一系列科幻作品相繼涌現的同時,仍舊只有個別較為突出的作品能引起“現象級”的反響。零星幾部作品的成功與失敗,不能直接成為某一類文化興衰的標尺,科幻文化真正在大眾文化中扎根、破圈,需要一系列品質優良的科幻作品持續推出,而電影作為兼顧娛樂、社交、商業等多元屬性的藝術類型,無疑在當下更具有“破圈”的強大勢能。只有更多國人的廣泛認知與參與,才能進一步打開局面、充盈市場、反饋創作,令整個行業更好更快地可持續發展。
從中國電影行業發展的角度而言,“科幻十條”必然為其注入更為強大動能。縱觀世界影壇,諸如《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經典科幻系列電影在每一次制作與放映的同時,都反向刺激著電影工業技術的革新,以幻想的力量影響著真實的世界,一次次拓展著世界大眾藝術的文化疆域,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們,共同暢游科學和幻想的星辰大海,更由此產生著生生不息的商業價值和文化意義。隨著“科幻十條”的發布,不僅科幻電影的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將以積極地態勢全面發展,與之相關的文學出版、衍生品銷售等全產業鏈條新生態,也將同步煥發生機。對于產業而言,資金支持和技術進步等“硬核環節”不可或缺,但文化環境的培育與專業人才的培養等“軟實力”則更為重要。如何在讓更多仰望星空的孩子們,能在成人后成才、在行業中發光,兼顧現實收益的同時追星逐夢,與“科幻十條”相匹配的具體舉措至關重要。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北斗”覆蓋瓊宇,“天問”尋訪火星,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使悠遠的古老傳說塑形于“當代神話”,令科幻和現實更緊密的交織于中國人的日常。科幻作品發展至今,“強設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鮮,與視覺沖擊力強勁的特效相比,科幻電影中的“科幻精神”與“人文內核”中那些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人性叩問、社會思辨、生活點滴,才更為引人共鳴、震撼心靈。想象未來的邊界,正是為了看清當下,令觀眾從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見未來、看見眾生、看見自己。唯有生根于現實,尋找到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才是中國科幻文化和相關文學、電影等作品創作在新階段的必由之路。對科幻電影而言,技術鑄其形,思想賦其魂,用中國人的東方智慧,講述中國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人類共有的情感連接全世界的命運共同體,絕非“技術層面”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從世界文明的疆域中尋找到屬于我們自身文化在新時代關于“未來”的定義和定位。這一切絕不僅僅是科幻文化或相關產業的一時之功能夠抵達,而需要更為漫長的時光與積淀,更多經濟建設者、文化建設者與多方面行業人才共同凝心聚力。在文化教育層面,以吳巖、戴錦華、楊慶祥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學者們,以及陳楸帆、王瑤、賈立元等兼顧創作者與研究者的青年作家們,正積極滋養著科幻文化與大眾趣味的沃土,與科幻相關的文化學科與研究單位相繼開設,并持續發展、培育人才、增強影響,文化爭鳴與產業發展交相輝映,才能更好地令科幻文化與產業蒸蒸日上。
展望前景,從“一紙文件”到“一種常態”,從一部作品的“精彩”到一個時代“經典”,中國科幻的新征程,絕非是某個階段的暫時性突破或模式化重復,而是需要多維且全面的結構性發展。人類的想象從未停止,有關夢想的故事講述無盡,而科幻的事業終將薪火相傳。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