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大草《坡地手記》:樹的傷口,也是人的
讀《坡地手記》,掩卷時正值夏至,窗外陰沉沉的,天空醞釀著一場陣雨,空氣中郁結著悶熱,我卻從書中感受到一絲清冷、熨帖。
2024-07-11
-
重回中國古典小說的講故事傳統
在流行著各種魔幻故事、科幻想象與“設定系”的當代文學場域中,歷史小說寫作還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新意?歷史提供給寫作者的,是更廣闊的虛構空間,還是“戴著鐐銬跳舞”?或者反過來,歷史小說所能提供給讀者的,是營造一種歷史真相的幻覺,還是在“史實”層面之外,觸及某種更本質的真實?而對于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學傳統的國家來說,傳統的說書、講史、歷史演義等文學形式又能夠為當下的歷史小說寫作提供怎樣的滋養和助益? 新生代作家周游近兩年創作的《麒麟》與《欽探》,似乎為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研究樣本。
2024-07-11
-
《島嶼的厝》:向故土家園尋找情感歸屬
《島嶼的厝》是出生于廈門鼓浪嶼的青年作家龔萬瑩的第一部小說集。
2024-07-11
-
春茶的詩情與禪意——評《一米茶歷》
田芳妮是我年輕的老朋友,她在《長江叢刊》從事編輯工作時,我就讀過她的詩作,她的詩清冽、優雅、美好,我很是喜歡。
2024-07-10
-
王俊柔:《黑金》的質感與溫度
初讀石油文學,石油似乎往往與荒涼的山脈和冰冷的機械相伴,是報紙上一段段開采進度的客觀闡述,是一張張低飽和度的照片。
2024-07-10
-
如何判斷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文學屬性
近年來,人工智能文藝創作引發學界持續關注,僅以中國知網文獻檢索為例,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有643條相關研究文獻,其中博士論文3篇,碩士論文15篇。
2024-07-10
-
以文學之眼,重新發現故鄉之美
● “故鄉”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為這個世界提供了一種生活樣本——在那里,有一群人守著自己的空間,有笑有淚地生活,守護自己的精神世界,為當下時代提供著一種精神資源 ● 中國人度過時間的方式,多數是在勞作之中完成的,而節氣、節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結繩記事。
2024-07-10
-
另一種史詩:《有生》的鄉土經驗、女性書寫和抒情變奏
摘要:胡學文的長篇小說《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國的生命秘史”為目標,在“生”的總體視野下,深入歷史與記憶的縫隙,探索鄉土文明語境中的關于生命、生育與生活的困境和出路。
2024-07-10
-
我們如何從記憶的暗道里突圍——讀笛安《喜悅之地》
通往記憶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寬闊的,那里鳥語花香,少年們快樂成長;而另一條則是狹長的,那里曲折蜿蜒,少年的面容影影綽綽。
2024-07-10
-
一群底層勞動者之歌——評朱軍藝《爸爸的板車》
讀朱軍藝的小說《爸爸的板車》,時常讓我想起老舍先生。
2024-07-10
-
巨瀾與火焰——曹樹瑩詩論
一 因為詩歌機緣,我與當代著名詩人曹樹瑩先生成了文學知己,是為人生之幸事。
2024-07-10
-
《單身母親日記(三)》:每次當她醒來
第一次讀到阿依的《單身母親日記》時,是在一個文學雜志的微信公眾號里。
2024-07-09
-
行走作為方法——讀阿來的《西高地行記》
小引 在當前眾聲喧嘩、吵鬧不休的學界,如何接受和研究阿來,仍然是個難題。
2024-07-09
-
陳倉《浮生》:清晰呈現生活質感
房子,一直是人生要緊之事。
2024-07-08
-
歷史小說《豐泰庵》讀后:洞悉歷史的復雜脈絡
優秀的文學作品,能最本色最鮮活地摹寫、反映時代風貌和歷史痕跡,這是杰出作家的一種本能。
2024-07-08
-
馬金蓮《親愛的人們》:在永恒大地上矗立心靈的雕塑
閱讀《親愛的人們》,震驚于馬金蓮愈寫愈勇的藝術創造力和“后發制人”式的敘事策略。
2024-07-08
-
新工業詩歌:立場、視角與表達
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4-07-08
-
北辰詩集《余響》:他的內心有著整個宇宙
北辰是上世紀90年代進入創作豐收期的河北晉州詩人,日前拜讀他新寄來的詩集《余響》,發現這位不善言談的中年漢子,一如既往地“自有詩心如火烈”,在優雅的詩行中呈現出一片立體而又豐富的內心天地。
2024-07-08
-
《融雪時節》:如飲茶水,余韻綿長
季宇是一位老作家,資歷老,年過古稀,新時期之初至今,40多年來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
2024-07-08
-
石斌斌的詩集《騎鷗者》:潛心領悟生活與詩歌的奧義
《騎鷗者》是青年詩人石斌斌的第一部詩歌精選集,收錄了他近兩年創作的110首詩。
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