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慢》:文人的尋根之旅和現實關懷
張瑞田新出版的散文集《且慢》,不僅收錄了作者最新創作的十九篇散文,還配上了作者的三十多幅書法作品。
2024-07-15
-
《玉米味的月光》:寫作的起點是真實
收入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中的多半作品,可謂作者對個人生活經歷的實錄:她怎樣由不喜歡所學專業而調整心態努力學習,又如何外出打工而流落于都市街頭,仿佛一個素樸、實在的人,吃過了普通人都難免的種種苦頭,目下暫得空閑,坐下來對著你講述她的平凡故事。
2024-07-15
-
新時代文藝評論主體意識強化與拓展路徑考察
新媒體強勢介入文化生活的時代,在大眾文化消費中如何擔負起引導受眾的重任,成為文藝評論所面對的重要課題。
2024-07-15
-
《瞬間倒下》:人性的景深
每位作家都有鄉土情結,但好的作品往往是“返鄉記”,即離開故鄉后重新審視與大時代的互映關系,這就需要一種疏離的視角和文本的創新。
2024-07-15
-
《腎上腺素》:接納變化不忘熱忱
過山車在軌道上飛速奔跑,呼嘯著來到最高點。
2024-07-15
-
《喝或者不喝》:精神世界的對話
閱畢棉棉的新作《喝或者不喝》,真想引一句蘇軾的詩送給她: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2024-07-15
-
《迷昆記》:一入“昆門”深似海
笛簫喑啞,道不盡金陵千古意;水磨腔囀,訴一折悠悠昆曲情。
2024-07-14
-
《六扇門》:尋找生活的不確定性
想必大部分讀者會同我一樣,當思緒被小說題目《六扇門》牽扯出充滿腥風血雨的江湖畫面后,卻被開篇第一句“我終于加上了于梅的微信”馬上甩回了現實。
2024-07-13
-
《滬上煙火》:海派世情小說的女性新腔調
近年躋身網絡文學優質平臺之列的“豆瓣閱讀”,前些時又收獲了一部有分量有特色的佳作《滬上煙火》。
2024-07-12
-
新工人的文學變奏——讀《我的皮村兄妹》
皮村,位于北京朝陽區最東端的城中村,這里聚集了2萬來北漂的外來務工者,依托皮村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在北京打工謀生。
2024-07-12
-
另一種史詩:《有生》的鄉土經驗、女性書寫和抒情變奏
摘要:胡學文的長篇小說《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國的生命秘史”為目標,在“生”的總體視野下,深入歷史與記憶的縫隙,探索鄉土文明語境中的關于生命、生育與生活的困境和出路。
2024-07-12
-
仿夢的語言事件——重解孫甘露的小說藝術
● 摘 要 重讀孫甘露早年的小說可以重溫1980年代后期的小說語言變革。
2024-07-12
-
葉兆言《璩家花園》:智性與溫情交融的歷史講述
在當下白話文寫作的整體序列中,葉兆言的聲譽早就足以讓他可以不攜帶任何修飾語而享受到熱烈的贊頌。
2024-07-12
-
《雪線上的奔布拉:我給孔繁森當翻譯》:英雄精神的回響和召喚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征程中,《雪線上的奔布拉》的問世適逢其時。
2024-07-12
-
《茉莉為遠客》:“用真嗓子說話”
《茉莉為遠客》是由張莉主編的2023年散文年選,收錄了20位作家的散文佳作。
2024-07-12
-
營造健康的報告文學創作生態
報告文學是近年來主題創作最活躍的文體,這些年來成績也有目共睹,我們的報告文學作家在記錄時代、反映中國現代化進程、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提升中國的大國形象等方面,已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是同頻共振的。
2024-07-12
-
《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紀事》:溫暖的力量
董晨鵬長篇紀實文學《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紀事》(譯林出版社2024年3月版)以真實的社區生活為藍本,客觀地抒寫了江蘇省鎮江市七里甸社區工作者們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為民服務的最美身影,而“媽媽心婆婆嘴,跑不斷媒婆的兩條腿”雖是他們“自嘲”的話語,卻成為了社區工作者們面對繁瑣工作的形象概括。
2024-07-12
-
原生態的歌與行——散文集《清風徐來》序
見字如面。
2024-07-11
-
《我的皮村兄妹》:以素筆,勾描大地上的文學之心
“皮村”的名字,對于關注當代文學的人并不陌生。
2024-07-11
-
《莎菲女士的日記》:莎菲的出走
日記,給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一個人和自己的獨語。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