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蒙德·卡佛:未竟的長篇
卡佛去世后,他的妻子苔絲邀請前來吊唁的客人們參觀了丈夫的書房。
2019-01-24
-
魂飛,虎慿,鬼云——多和田葉子和語言的魔法
1 2010年7月,在“井上廈先生告別會”上,丸谷才一所展示的文學示意圖令我印象深刻。
2019-01-24
-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加萊亞諾的拉美故事
本學期我開了一門拉美文學課程,最后一次課上,帶同學們共讀的書是烏拉圭著名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1940-2015)寫于1971年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以下簡稱《血管》)。
2019-01-23
-
一場沒有海圖的航行:平成三十年日本文學回顧
日本平成年代即將于今年結束,回顧平成三十年來的日本文學,有哪些書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世態炎涼,又有哪些曾經引人矚目的文學動態?前不久,《讀賣新聞》編委鵜飼哲夫圍繞這一話題,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2019-01-22
-
“阿基琉斯之盾”的城市文明意象
談到古代希臘,畢達哥拉斯、希波克拉底、索福克勒斯、蘇格拉底等一長串人名,就會從曾經的數學、生物、語文、哲學等學科的課本上跳出來,再加上奧林匹克、擲鐵餅者、雅典衛城、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專有名詞,就組合成一個“言必稱希臘”的“古希臘”(前800年-前146年羅馬征服)印象。
2019-01-22
-
《巴爾干兩千年》:歷史如何變成幽靈
戴蒙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里提到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則”,幸福的國家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國家各有各的不幸。
2019-01-22
-
《曾幾河時》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第十三個故事》作者戴安·賽特菲爾德近期推出的新書《曾幾河時》,是一個蘊含豐富想象、激動人心的故事:三個小女孩莫名失蹤,令人痛心,也隨之給小鎮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
2019-01-21
-
為捍衛人性而戰
“奧斯維辛的攝影師”,指的是波蘭攝影師威廉·布拉塞,他于1940年8月31日遭納粹逮捕,隨后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2019-01-21
-
用一生時間去守護“純粹無瑕”的文學
在 《波拉尼奧小說的幾何學》一文中,哈維爾·莫雷諾將羅貝托·波拉尼奧的小說描述為一個不完整的直角三角形。
2019-01-21
-
露西·杜根:日常平淡聲調里的深重后景
大約很少有人的博士論文一半是詩歌,一半是論文,澳大利亞詩人露西·杜根正是這樣一位不尋常的作家,她的詩集《記憶之殼》《白泥》《游離者》《守護神》等在多國出版,并榮獲多個國際詩歌獎項。
2019-01-21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作為德語世界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典籍之一,《道德經》的德語譯本眾多:荷蘭奈梅亨大學教授克努特·瓦爾夫主編的《西方道學目錄》第六版中,收錄的從1870年到2009年《道德經》德譯本,計有103種之多。
2019-01-21
-
19世紀英國的邊緣詩人及先鋒敘事
威廉·布萊克 在英國浪漫主義詩壇中,以華茲華斯、柯爾律治、騷塞為代表的老一輩詩人,以及以雪萊、拜倫和濟慈為代表的新生派詩人已經成為公認的“浪漫主義六杰”。
2019-01-19
-
柏拉圖的理想心靈——讀《理想國》第十卷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最高理想。
2019-01-18
-
讀《小偷家族》:所等之人,現身遲
初枝和亞紀參拜完水神,隨手順了兩個簽,初枝奶奶抽到的是末吉,亞紀看了一眼那神簽,上面寫著:“所等之人,現身遲。
2019-01-18
-
黑塞童話《鳶尾花》:他想說的是他自己
作為一個精神上的東方人,黑塞能夠清醒地察覺到世界是一場悲劇的狂歡,雖身在其中無法徹底逃脫,卻可以通過自省找到保持清明的途徑。
2019-01-18
-
馬丁·艾米斯回憶錄《經歷》:玩轉“時間之箭”
在中國,馬丁·艾米斯不算頂受歡迎的英國作家。
2019-01-18
-
美國版《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出版始末
【編者按】 巴尼·羅塞特,二十世紀美國出版界風云人物,1922年出生于芝加哥,父親是銀行家、猶太人,母親則信奉愛爾蘭天主教。
2019-01-17
-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與中國新時期文學
吉爾吉斯作家欽吉斯·艾特瑪托夫(1928-2008)在1958年以發表在《新時代》雜志的開山之作、中篇小說《查密莉雅》一鳴驚人,轟動前蘇聯文壇。
2019-01-16
-
重譯《復活》
劉文飛,現為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曾獲得俄羅斯利哈喬夫院士獎,第二屆“閱讀俄羅斯”獎和俄羅斯人民友誼勛章。
2019-01-16
-
遠藤周作《沉默》:背叛中的救贖
說到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很多人或許會疑惑:“他是誰?”稍有了解的人會說道:“哦,那個天主教作家。
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