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經典背后的人文故事與浪漫典故
花 “花”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意象。
關鍵詞:  《沙侖的玫瑰》2020-11-27
-
薩利·魯尼《正常人》:真正的交流與文學的意義
“人們不能用禁閉自己的鄰人來確認自己神智健全。
-
《世界的暴烈呼吸》:死海之下暗流洶涌
阿根廷作家安赫拉·普拉德利(Angela Pradelli)原本受邀參加2020年魯迅文學院國際寫作計劃,并擬3月24日到北京大學西葡語系進行交流,都在新冠疫情下推遲了。
關鍵詞:  《世界的暴烈呼吸》2020-11-26
-
保羅·策蘭與《死亡賦格》
對德語詩壇而言,2020年11月23日是個重要的日子。
-
《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畫作引發的懸疑小說
2006年11月3日,美國行動繪畫鼻祖拍出杰克遜·波洛克的作品Number 5(《1948年作品第5號》)以1.4億美元的成交價,拍出了當時全球繪畫作品最高價。
關鍵詞:  《消失的波洛克》2020-11-16
-
在“我”這樣的機器面前,人將何為
1982年,32歲的倫敦“宅男”查理愛上了樓上鄰居米蘭達。
關鍵詞:  《我這樣的機器》2020-11-14
-
故事的力量 ——重讀《靜靜的頓河》
最早閱讀《靜靜的頓河》是剛念大學的時候,沖著諾貝爾獎的響亮名頭去的。
關鍵詞:  《靜靜的頓河》2020-11-14
-
殺死那個“家中天使”擁有自己的房間
1 挪威有位畫家叫蒙克,最有名的那張畫叫《吶喊》,他早期畫過幾張畫,畫的是姐姐病逝的場景。
關鍵詞:  弗吉尼亞·伍爾夫2020-11-13
-
畢飛宇:私奔、家庭、認知、傲慢與報應——《傲慢與偏見》的題外話
我今天換一個打法,不去具體地分析作品。
-
趙蘿蕤:惠特曼的《草葉集》不是一本詩,而是一個人
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于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長島亨廷頓附近的西山村。
-
蘭波的詩歌是一個謎,《靈光集》更是一個謎
我們召喚他,而他遠行在外…… ——《靈光集·神靈》 蘭波的詩歌是一個謎,《靈光集》(Les Illuminations)更是一個謎。
-
王安憶:一個人的苦行苦修——《悲慘世界》解讀
我為什么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里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
-
宮本輝《燒船》:棄陸行舟
死生之辨是文學永恒的主題。
-
徘徊于它與他之間的我們
詹姆斯·伍德曾說“同情是小說溫柔的使命”。
關鍵詞:  《我這樣的機器》2020-11-06
-
《俄羅斯詩選》譯者序:讓讀者領略俄羅斯詩歌發展的整體風貌
俄羅斯(過去僅指“十月革命”前的歷史階段,即常稱的“俄國”,如今兼指蘇聯解體前的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聯邦)開始有詩的時間,不但遠晚于埃及、波斯、中國、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等世界文明古國,也晚于英、法、德等西歐國家,但是,自從在自己的詩空升起普希金這輪永不落的太陽以來,俄羅斯一直以泱泱詩歌大國的雄姿屹立在我們這個星球的北半部而受到舉世的矚目。
關鍵詞:  《俄羅斯詩選》2020-11-04
-
《俄羅斯詩歌通史》:“三十年造一車”
《俄羅斯詩歌通史》,鄭體武、馬衛紅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108.00元 1993年我撰寫的《俄羅斯抒情詩史》出版,二十六年后,他撰寫的《俄羅斯詩歌通史》問世。
關鍵詞:  《俄羅斯詩歌通史》2020-11-03
-
揚·波托茨基《薩拉戈薩手稿》:一本關于故事的百科全書
鑒于人類總是習慣依靠舊事物來思考新事物,因此,當試圖定義某個事物時,人們首先需要將它置放回屬于它的時空中,尋找它的先祖(和后輩)。
關鍵詞:  《薩拉戈薩手稿》2020-10-30
-
神話、記憶與感受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7歲的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
通過審美追尋人性的完整與豐富—— 重審萊辛與溫克爾曼之爭
溫克爾曼是萊辛《拉奧孔》中的主要論敵。
關鍵詞:  《拉奧孔》2020-10-27
-
普希金之后:讀路易絲·格麗克的《預兆》
路易絲·格麗克 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公布,路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這個名字突然大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