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年代左翼文學運動中丁玲“轉變”的辯證法
1931年夏天,丁玲創作了以農村水災為題材的小說《水》。
2024-10-12
-
被“凝視”的中文打字機
《生活》(Life)雜志上的“中文打字機”。
2024-10-12
-
慰語重陽會有期——《紅樓夢》中的重陽
“綠杯紅袖趁重陽”,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又稱作重九節、登高節、女兒節、敬老節等。
2024-10-11
-
數字時代的文學史料工作
數字時代來了。
2024-10-10
-
重讀《在酒樓上》:“母親”的聲音、關懷倫理與回憶詩學
原標題:“母親”的聲音、關懷倫理與回憶詩學——論《在酒樓上》的倫理敘事 《在酒樓上》是魯迅小說中被闡釋得較多的一篇。
2024-10-09
-
隱于《顧頡剛日記》背后的“打工人”汪安之
顧頡剛(1893-1980)的好友傅斯年曾主張“史學就是史料學”,日記、書札等作為第一手資料,素來為現當代學者所重視,尤其近年來對未刊的日記、書札手稿的整理,伴隨著《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中國近代日記叢刊》《晚清珍稀稿本日記》《現代學人日記叢書》等幾種叢書的出版,儼然出現了一個高峰。
2024-10-08
-
【溫故】九月,青年、傳承、記憶
編者的話 九月初,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召開。
2024-09-30
-
敬惜與揖別:魯迅1924年暑期西行之旅的神思姿態
一 1924年7月7日至8月12日,前后歷時共36天(包括往返在途16天)的西安之行,堪稱魯迅居京十四年期間極少的幾次出游中,陣仗最隆重、內容也最特別的一個特例。
2024-09-29
-
重讀《紅日》:“透過這些血火斗爭的史跡,描寫、雕塑人物”
1963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紅日》劇照 編者按:1957年,作家吳強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日》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刷45000冊,震動中國文壇,隨即很快又第二次印刷16000冊。
2024-09-27
-
袁濟喜:1978年,我的無問南北
1978年9月27日上午11點,我作為剛剛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的78級本科新生,從老家上海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北京。
2024-09-26
-
隱于幕后的新文化運動人物:袁同禮
雷強撰成《袁同禮年譜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寄一校稿給我。
2024-09-25
-
陳平原:客廳里的陶淵明與魯迅
王瑤先生去世后半個月,我撰寫了《為人但有真性情——懷念王瑤師》,初刊《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期,后收入《王瑤先生紀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等。
2024-09-24
-
徐遲與《哥德巴赫猜想》手稿檔案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
2024-09-23
-
當他沉默著的時候——從1924年前后魯迅的閱讀與寫作說起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2024-09-20
-
悟空西行記:“悟空”形象的西傳與變遷
2024年8月20日,動作角色扮演游戲《黑神話:悟空》上線,再一次將中國的“國民神話”《西游記》推向焦點。
2024-09-19
-
孫郁:京派文學的先鋒傳統
許多年前,作家格非評價汪曾祺的時候,以為其作品屬于先鋒派。
2024-09-19
-
經典作家專刊——劉半農
劉半農,原名壽彭,后改名復,號半農。
2024-09-18
-
革命與母職 ——左翼文學中的“棄嬰敘事”主題探析(1927~1942)
引 言 母職,即“女性承擔人類繁衍的命運所帶來的母親身份的擔當與認同”[2],它既包括女性的妊娠、生育、撫育活動,也包括女性的母性意識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關懷倫理等等,在人類繁衍與文明傳承中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2024-09-13
-
張武軍:剪貼與編年——作為史詩的《偽自由書》《準風月談》
引言:1933年,魯迅雜文的頂點與“結”點 正如李長之論魯迅時所說:“一個人的作品,在某一方面最多的,就往往證明是一個人的天才的所在。
2024-09-12
-
中國當代作家成長的“作協”推力
作家協會制度并非中國首創,而是模仿蘇聯建立的。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