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曉虹:我所認識的林文月先生
知道林文月先生的名字,大多因臺大望月樓的傳說而起。
2024-08-09
-
重讀《杜晚香》:“遺托邦”狀況
原標題:“遺托邦”狀況:遲到的《杜晚香》 1979年5月16日,劉心武到北京西郊友誼賓館看望丁玲并向她約稿[1]。
2024-08-08
-
她和他和她——淺談王世襄
編者按:王世襄(1914年—2009年),知名文史學者,文物收藏家、鑒賞家。
2024-08-07
-
戴燕:“反正我們是女人吧” ——讀《錢鍾書楊絳親友書札》
說來是上個世紀的事。
2024-08-06
-
陳建功:宗璞大姐二三事
和宗璞大姐相識,已有44年之久。
2024-08-05
-
自由的真與偽:魯迅1933年雜文里的蕭伯納間奏
愛爾蘭裔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1933年2月訪問上海,在魯迅《偽自由書》和《南腔北調集》里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投影。
2024-08-03
-
【溫故】七月,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
編者的話 七月初,董曉回憶父親董健的文章《尷尬一代的讀書人》引起了一些討論,有人認為這是難得的親屬回憶錄,也有人對代父自省表示懷疑。
2024-08-01
-
“羅曼蒂克消亡史”——中日左翼陣營的一段上海往事
尾崎秀樹的一篇遺作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出版的《日中文化交流》月刊上,發表了尾崎秀樹先生的文章《夏衍先生—一九三〇年代的中日交往》,此時,正值我祖父第二次率領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代表團訪日期間,這篇文章是尾崎在一年前寫的,結尾處寫道,“盡管已是八十二歲高齡,夏衍先生那超越壯年的氣魄卻仍然沒有改變,我由衷期盼著能在東京再次見到先生……”。
2024-07-31
-
樂黛云:燃我以火焰,潤我以溪海
自1992年進入樂門跟隨樂老師讀碩士,讀博士,學比較文學,教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三十余年彈指一揮間。
2024-07-30
-
1936年:上海“神行太保”奧運行
歐文斯與周余愚在柏林奧運會上的合影 周余愚(左一)在柏林奧運會開幕式上照片由周明輝提供 2024年巴黎奧運會,于7月26日開幕。
2024-07-29
-
經典作家專刊——丁玲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是中國現當代作家、社會活動家。
2024-07-26
-
外國“好漢”愛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僅北京市范圍內的長城就有520.77公里。
2024-07-25
-
走向人群:廢名1930—1940年代文學實踐中的《論語》資源
1930—1940年代,廢名的文學觀念經歷了從“崇拜西洋藝術家”[1]到講求“民族的自覺”[2]之轉變。
2024-07-24
-
華羅琛:我所認識的張伯苓博士
譯者按 此文作者是我的波蘭祖母華羅琛(露存),西文名字Stéphanie Rosenthal。
2024-07-23
-
束沛德:做一個稱職的文學組織工作者
中國作家協會從它的前身——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成立之日(1949年7月23日)算起,至今已走過了近75個春秋。
2024-07-22
-
“通心”:社會主義文學的開會書寫
作為一種特殊概念,“社會主義文學”通常指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特殊階段的文學歷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它最一般的社會屬性。
2024-07-19
-
江南五圣敘事的身份類型與文本策略
文學史從來都是由不同人群建構的,其中充滿了身份權力、價值判斷和書寫傳統等。
2024-07-18
-
“避兵尚有桃源地”——吳宓在西南聯大蒙自分校
一、席不暇暖,抵達蒙自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在長沙瀏陽門外的圣經學院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但是文學院被安排到地處南岳衡山集賢峰下白龍潭附近的圣經學院分校(為避暑而設立)辦學。
2024-07-17
-
韋力:青山未老 書香尋古
古籍收藏圈流傳著很多關于韋力的傳說,見了真人才發現,大藏書家原是個幽默得出乎意料的“凡人”。
2024-07-16
-
張昌華:編事記愧
白云蒼狗。
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