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批評的平常心
當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進行定量和定性的技術分析,文學批評可以進行火候時長的測量控制的時候,其實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已經(jīng)被消解了。
2018-01-03
-
長篇小說的歧路
當前長篇小說面臨的首要歧路是越寫越小家子氣。
2018-01-03
-
我們?yōu)槭裁礇]有偉大的戰(zhàn)爭小說
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找不到一部偉大的戰(zhàn)爭小說! 閱讀中國小說史,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有的是對暴力文化的簡單張揚,而缺乏對暴力的深度思考。
2018-01-03
-
怎樣講過去的事情給你聽
日本侵略者,曾是新中國文藝中再清晰不過的民族公敵形象。
2017-12-29
-
抵制“三俗”也是一種歷史責任
“目前迫在眉睫的,是推出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打造系列化的藝術精品,并在文學閱讀上倡導經(jīng)典閱讀,在文藝觀賞上倡導高雅欣賞,以此來傳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來體現(xiàn)我們時代的文藝標高。
2017-12-27
-
想象自我的方式——評《德國漢學視野下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
2006年,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在接受“德國之聲”的采訪時,對中國當代文學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和質疑。
2017-12-27
-
對于嚴歌苓,編劇思維是基石也是束縛
根據(jù)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海報 ●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歌苓的小說創(chuàng)作都是從“核心事件”開始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好萊塢編劇思維。
2017-12-26
-
謝有順:批評是有思想的藝術
文學批評面對的往往是具體的、還未有定論的作品和問題,這些是文學進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論探討的立足點。
2017-12-26
-
阿城:?中國世俗與中國文學
時間:2016年9月28日 地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001 專門說當代作家,后來我才知道這很犯忌。
2017-12-25
-
劉艷:文學代際研究的尷尬處境
圖為“70后”作家代表付秀瑩(左)、石一楓(右)。
2017-12-25
-
如何面對先鋒文學的歷史遺產(chǎn)
重新反思先鋒文學,并積極建立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或許并不意味著對先鋒文學歷史遺產(chǎn)的全盤否定。
2017-12-22
-
我們?yōu)槭裁匆x短篇小說
一百多年前,美國作家愛倫·坡最早發(fā)問:什么才算短篇小說? 此問題似乎超簡單,可越思考,便越覺得難以回答:如果短篇小說不過是長篇小說縮減版,那么,它最多只能算是“二流藝術”,我們還有必要讀它嗎? 短篇小說體例短小,很難展開一個完整的故事。
2017-12-19
-
陳仲義:重提現(xiàn)代詩接受的“標準”問題——多元分歧與厘清接受“誤區(qū)”
一、接受的各自“倚重” 新詩固然在整體上已然成為一種獨立門類,但一涉及到具體文本,接受評價就變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是其最真實的寫照。
2017-12-19
-
謝有順:中國當代文學的有與無
一 這是一個大時代,也是一個靈魂受苦的時代。
2017-12-18
-
王晴飛:“業(yè)余”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所謂“業(yè)余”的批評,指的是在作文學批評時時刻保持一種業(yè)余心態(tài)。
2017-12-11
-
王布新評《那兒》:知識分子的話語權力和存在困境
摘 要:曹征路的《那兒》已被當下學界確認為是新左翼文學興起的重要實踐,其主題被歸為底層社會的見證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重訪繼承兩大方面。
2017-12-06
-
當“不成問題”成了“問題”:老舍文化寓言的啟示
最近,由老舍寫于1943年的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的同名電影正式上映。
2017-12-06
-
在“心靈雞湯”的意義上閱讀文學會離文學非常遠
文學閱讀進入大學教育,需要大量與文學史相配套的作品,無論是古代文學史還是現(xiàn)代文學史。
2017-12-05
-
重申人民的詩學
詩人艾青曾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17-12-01
-
汪政 曉華:由反腐文學說到政治文學
今年的兩部作品不能不說,一部是著名作家周梅森的長篇小說《人民的名義》,一部是青年作家丁捷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追問》。
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