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意本位的文科及其可能性
一 科技發明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意義,我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知。
-
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文學觀察和思考:文學的自省與自強
時代的呼嘯前行,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生活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也不斷動搖乃至顛覆人們以為牢不可破的常識與邏輯。
-
我們需要怎樣的“抗疫文藝”?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舟共濟戰疫情》 馮淼 作 社會、民族或國家的重大事件對文藝的意義怎么估量都不會過分,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
2020-02-07
-
重讀茅盾:寫作中的材料與描寫
首先我們不要忘記,這里所謂“寫作”,是指文藝性的東西,既不是歷史和政論,也不是什么學術論文,尤其不是任何應用文件,如果我們是在這里講究如何練習作“報告”,寫應酬的“八行信”,草擬什么上行下行的“公文”,或者推盤受盤的“廣告”,買田置產的“契約”,那自然完全不同了,那就根本用不到一點議論,一開始我們就搬出“程式”來練習就行了。
2020-02-06
-
陶東風:新文科新在何處
近年來,關于新文科的話題炒得火熱。
2020-02-06
-
散文研究需要確立“重疊共識”
◎散文研究首先不是如何給散文一個確切的定義,而是在我們散文研究內部,如何達成一種相對穩定且為一般研究者、創作者共同接受的共識。
-
凝聚史識 提高藝術
2019年閩派批評家論壇提出“史詩中國與新時代文學”這個話題,我理解提出的是“文學怎樣藝術地反映生活”的問題,是要大家研究怎樣提高作品的藝術性,探討文學藝術發展的規律問題。
2020-02-05
-
創作“下沉”,批評“出圈”
最近幾年的網絡熱詞當中,有兩個詞令我印象深刻。
-
文學可以計算嗎?
陳琰嬌 南開大學文學院青年教師,主要從事電影研究和文化批評。
-
楊慶祥:從零到零的詩歌曲線
零 從零開始,又不斷歸零。
-
短篇小說有它自身獨有的藝術難度
作家們越來越重視短篇小說了。
2020-01-19
-
文學創作應更多向工人題材與工人形象傾斜
工廠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純凈的,無論社會生活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工人都要在生產一線流汗甚至流血,他們是國家的脊梁、社會的支柱。
2020-01-17
-
2019:當文學遇上直播
2019年,中國作家網策劃的“文學直播間”推出了《經典文學vs影視改編》《怎樣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俄羅斯人為什么愛文學》等主題直播,以及面向基層寫作者的兩期原創作品改稿會和《書寫見證城市崛起》《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空間與可能性》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作家說·光華70·文學見證”系列直播。
-
與古為新:建構現代新詩的傳統觀
人們在新詩與傳統的關系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與爭論。
-
文學史的起搏器——略談中國新文學的“內源性”
一 本文的議題,要從“吳越之間”說起。
-
“盤它”——文學盤點與排行榜
“盤它”——文學盤點與排行榜 正如斯圖亞特·霍爾所言,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給予事物的意義是我們表征它們的方法。
-
人工智能寫的詩,算不算“作品”
與人工智能不同,詩人總想表達著什么 有這樣一句詩,“陽光失了玻璃窗”。
-
人工智能寫作是一面鏡子
一 小封是誰? 一位忠實的新聞從業者?一個公司老板眼中的好員工?一位勤奮學習努力寫作的當代詩人?…… 他沒有父母,沒有家庭,沒有籍貫……依此推導,也沒有身份證號,沒有銀行賬戶,沒有社保,沒有繳納三險一金……目前來看,也沒有伴侶和子嗣。
-
人工智能與文學藝術:主體還是工具
人工智能的爭議正在急劇升溫。
-
吞噬一切的怪獸或勞動者——關于現實主義的思考之一
一 毫無疑問,現實主義是20世紀最具歧義、爭訟不斷的文學概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