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漸干枯的聲音》:走向和解的親情
《逐漸干枯的聲音》是劉建東回歸家庭題材寫作的短篇小說。
2024-07-22
-
《去北川》:“在世界行走,為北川停留”
初讀大先《去北川》的序言,他說:“長期以來,北川似乎像無數縣城一樣默默無聞,直到新世紀以來出現了幾個關鍵性的事件。
2024-07-22
-
劍鋒所向皆華章
作家阿來曾有這樣的評價:“徐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作家,不僅因為創作本身,還因為其數十年來所持續深耕的報告文學這個文學形式在當代日益凸顯的重要性與獨特價值。
2024-07-22
-
《十甘庵山》:以文字的形式讓生命獲得重量
按照一般意義上題材的分類,牧斯的新詩集《十甘庵山》似乎應該歸入鄉土詩的范疇。
2024-07-22
-
當代青年的心理畫像——葛芳《穿過水面》印象
葛芳短篇小說《穿過水面》,通過細膩工筆的場景描寫、虛實相生的情節切換、深刻復雜的情感表達,將夢境與現實、當下與遠方、自我與他者、個人與社會巧妙勾連,藉由主人公內心的悸動與掙扎、糾葛與撕扯的生動呈現,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勾勒出當代青年普遍的生存境遇與心理狀態:表面上風平浪淺,靜如止水,內里已經一片驚濤駭浪,洶涌澎拜。
2024-07-22
-
《一線駐村手記:厚土 鄉情》:新時代·新鄉愁·新鄉建
一 2018年夏天,大海給我發信息,說參加了中山對口幫扶潮州工作隊,剛好周末抽出空,想與潮州文友一聚。
2024-07-22
-
朝向眾多未來的詩學——論張偉棟的當代詩研究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2024-07-22
-
《坡地手記:小楊老師和她的大學》:樹與傷口
一直以來,何大草的創作題材被評價分為兩類,一類書寫古人,如《春山》《盲春秋》,一類書寫青春,如《刀子和刀子》《拳》。
2024-07-21
-
《八月黍成》:刻進靈魂的鄉土
還沒見到書,根據書名和之前對作者的閱讀經驗,心底就有了這本書的模樣:一定充溢華北平原廣闊田野蓬勃生長的作物氣息,一定滿目冀中鄉間炊煙裊裊楊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圖景,一定閃爍著氣息和圖景被虔誠文字、素樸思想用心化育而成的艷艷文采,而在艷艷文采間,一定流淌著刻進骨子里的鄉土、纏綿不絕的無盡鄉愁。
2024-07-21
-
路遙小說中的鄉土景觀
作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地域綜合體”的景觀,是“復雜的自然過程、人文過程和人類的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影”。
2024-07-19
-
龐大固埃的轉世靈童——田耳印象
初見老田,至少應是十余年之前的事。
2024-07-19
-
《阿娜河畔》:阿娜河畔的愛情
阿舍寫《阿娜河畔》,緣于故鄉的“喪失”。
2024-07-19
-
城鄉敘事之變格與鄉土中國之再現——賈平凹《河山傳》論
《河山傳》作為賈平凹城鄉題材小說譜系中的最新力作,對同類型小說中城鄉二元對立、相互隔膜的敘事進行了修復,呈現出一種敘事模式的變格,即對城鄉之間生活的差距、情感的割裂、精神的斷代、農村人進入城市后的無根感,通過帶有傳奇性的敘事和日?;臄⑹轮匦逻M行了鏈接與縫合,使城鄉間的差異和矛盾,不再那么赤裸和尖銳,在敘事中流露出溫情。
2024-07-19
-
上海女作家近作中的家庭敘事變革
在漫長而持續的鄉土中國時代,家庭、家族一直是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母題之一,但隨著改革開放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家庭敘事可以算得上是產生了“革命性”變化的敘事主題。
2024-07-19
-
總體性的重建及其難度——關于《黃金海岸》
對李師江來說,寫作《黃金海岸》的意義可能在于試圖給故鄉立傳,正所謂“有史詩的故鄉,永不消亡”(《黃金海岸》封面語),《黃金海岸》的史詩性追求十分明顯。
2024-07-19
-
潮生兩岸的80年代詩學
“在1980年代寫詩”系列一共分兩冊《明月滄海的高蹈腳步》《這一夜碧溪潮生兩岸》,分別記錄了在上世紀80年代開啟寫作生涯的兩組詩人的作品。
2024-07-19
-
固執又重舊情的鐘叔河先生
在出版界,鐘叔河先生可謂大名鼎鼎,上世紀80年代他以策劃出版“走向世界叢書”蜚聲出版界,顯示了敢為人先的湖南人性格與膽識。
2024-07-19
-
文學賦予公園新的品相與亮色
一項研究成果顯示,一個城市居民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精神狀態能變得更好,即“公園20分鐘效應”。
2024-07-18
-
《申黎光的崢嶸歲月》:真情生動 細膩透徹
《申黎光的崢嶸歲月》,是作家樸實的第四部長篇小說,他以前寫的《交通局長》《我不欠你的》《扶生》我都讀過,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家,樸實以對文學的鐘情和熱愛,以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堅持寫作,不斷突破,近年來佳作頻出,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寫作實力。
2024-07-18
-
近距離與遠眺——評長篇《蛻》
賀淑芳的《十月》講日本女人菊子十歲被賣到山打根,愛上從基隆去的牧師。
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