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現代”——胡學文鄉土小說略論
在中國鄉土小說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圍繞“鄉土小說”的討論幾乎從未停止。
2024-12-02
-
回不去的故鄉,永遠的揚兮鎮
《揚兮鎮詩篇》是作家許言午的又一力作。
2024-12-02
-
探究人物的文化心理——楊少衡短篇小說《迷彩帽》及其他
楊少衡先生的短篇小說《迷彩帽》新鮮“出爐”,我先睹為快,與閱讀他既往的作品一樣,依然感到故事精彩引人,人物逼真鮮活,表現分寸得當,內涵余味無窮。
2024-12-02
-
文藝評論既是“鏡子”也是“良藥”
蔣祖烜新著《湘文藝評》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2024-12-02
-
《人活起伏:歐陽修》:起中不驕矜,伏中不萎靡
我跟何楚涵老師,有著很深的緣分。
2024-12-02
-
《去往馬攸木拉》:我們聽到高原的音訊,來自營盤
馬攸木拉,一處海拔5211米的地理坐標,一個陌生而遙遠的邊地名詞。
2024-12-02
-
趙瑜:墨白的時間之書
作家墨白從2003年開始行走滇藏路線,2006年,他又一次沿著美國探險家洛克的路線重走了一部分滇藏。
2024-12-01
-
“豬事”,家事,天下事——評《天黑請閉眼》
一 尹學蕓的中篇小說《天黑請閉眼》讓倒霉的鄉村養豬人李進推開故事的大門。
2024-12-01
-
《兒女風云錄》:繁華過后,魂兮歸來
“身體一動,魂兮歸來。
2024-12-01
-
賈想:批評的準備
批評是艱難、同情而準確的否定。
2024-12-01
-
攀登者,留下民族脊梁形象
講述幾代測繪人的經歷及其故事,實際上書寫的是一項事業的傳承,測繪事業在國測一大隊一代代人之間不斷的傳承,也是在事業上不斷攀登、不斷“登頂”,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實質上是在描寫和表現測繪精神的接力。
2024-12-01
-
植物美學與文化互鑒:旅日作家華純的藝術新境
旅日作家華純關于植物的文字,是景語,亦是情語、智語。
2024-12-01
-
日常敘事:壓榨出甘蔗汁般的詩意與哲理
盧艷艷總能在這些最被忽略和錯失的東西上頭,凸顯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她用自己的巧思和頓悟,從這些看似庸常的東西上壓榨出了如甘蔗汁般的詩意或哲理。
2024-12-01
-
科幻評論始終在尋找同路人
一篇受普通大眾歡迎的評論,無論在學術上多么遠見卓識,都需要接地氣,說人話。
2024-12-01
-
在時代的迷霧中闡釋和創造
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批評,就是因為在知識體制的縫隙,生命有那么多的疑難需要去指認、發現、命名和賦形。
2024-12-01
-
平凡的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
作家盧一萍、趙郭明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尋找甘宇》采用參與者第一人稱的方式,從不同的敘述角度,還原了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6.8級地震時的災區真實情景,講述了由國家、社會、志愿者組成的救援人員用了十七天時間傾力尋找到一名失蹤的工程施工員的故事,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內涵,展示出整個社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相信生命的人道主義情懷與信念,表現了我們時代眾志成城、抗擊災難的國家堅定意志和人民奮斗精神,彰顯出尊重生命、謳歌時代的主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優秀作品。
2024-11-30
-
王彬彬:王嘯峰小說讀札
王嘯峰長期供職于國營大企業,也長期堅持業余性的文學創作。
2024-11-29
-
“審美理想主義”的批評實踐—從“文學性”角度觀察黃發有的文學批評
摘 要 黃發有文學的批評恪守“文學性”原則而又獨具特色,可以稱為審美理想主義批評。
2024-11-29
-
在溫情書寫中探求深沉的生命意義
收到廣西學者型作家容本鎮的散文集《回首已非少年》,細讀集中30多篇佳作感受頗深,這是一部蘊涵多重寄托的生命之書,是作家在人生壯年時期潛心回望關于文學與自我過往的生命體驗。
2024-11-29
-
從秦山讀懂中國,從中國感知秦山
2016年1月28日,中核集團自主研制的先進核燃料元件(CF3)在秦山核電完成首個燃料循環對內輻照考驗,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本書插圖) 曾經的秦山核電站,有許多人不知它在什么地方,誤以為“秦山”是“泰山”。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