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既是“鏡子”也是“良藥” ——讀蔣祖烜評論集《湘文藝評》
蔣祖烜新著《湘文藝評》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全書分《撥亮燈芯》《文學省思》《藝彩湘風》《一眼千年》《視聽心語》5輯,共計63篇文章。這些文章,有作者對湖南文化現象的宏觀思考,也有對湖南優秀作品的具體點評,更有文學觀點的生動表達。
在《推動湖南文藝評論高質量發展》一文中,作者念茲在茲的是,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把黨的文藝思想轉換為提升文藝創作力的重要思想資源和科學方法,從而構建起新時代文藝評論的話語體系,推動湖南文藝工作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始終牢記與時代同步伐的評論工作指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瞄準推出精品力作的評論工作目標,始終堅守用明德引領風尚的評論工作底線,我們的文藝評論才能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
作者認為,文藝評論要成為一面鏡子,映射社會、作家、作品的實象。文藝評論要通過對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的分析和評論,對同時代的作家和藝術家起到引導創作的作用,不斷催生更多優秀作品的涌現。為此,作者深情呼喚湖南廣大文藝工作者,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筆墨緊隨時代,謳歌偉大時代,感悟呼應時代,描繪山鄉巨變的新時代畫卷,奏響大國重器的新時代交響,展現碧水青山的新時代圖景,傳遞民生實事的新時代溫暖,綻放湖湘文化的新時代光彩,謳歌創造奮斗的新時代英雄。事實上,一段時期以來,湖南緊扣重大主題和重要節點,組織開展重點文藝創作,推出了《理想照耀中國》《百煉成鋼》《百年正青春》《山那面人家》《坪上村傳》《扶貧志》等一批優秀作品。對于這些作品,作者在書中都有中肯實在的評論。比如,對于《理想照耀中國》,作者認為,這部作品在題材選擇上,以獨特視角擷取歷史長河中的鮮活浪花;在創新傳播上,對接當下現實,與當代青年產生思想交流;在制作生產上,以協同作戰的方式,提高制作效率。因此,這部作品確實可以作為青年題材與歷史題材發生交集、互相映射的一個鮮活例子。在《山鄉演新戲 人家盡歡顏——贊花鼓戲〈山那面人家〉》一文中,作者認為,該劇成功地把文學作品搬上了舞臺,演員們的表演特別動情、特別出彩,且韻律好聽,舞美現代感十足。這可以為我們思考傳統與現代如何更好融合提供參照。
這部評論集還關注到水彩畫等領域。首屆中國水彩風景畫展布展時,作者發現,湖南畫家們堅持以水彩的透明技法反映中國時代發展的特點,傳達出“不忘本來、守正創新的創作路徑”。例如,王正德在水彩畫領域不斷探索,創作出湖湘當代風景畫的精彩華章;黃鐵山始終遵從水彩的兩個傳統——內發于中國水墨的淵源與遺韻,外來于英國等西方水彩的法則與經驗。在文集中,作者佩服殷保康山水畫有學院派的扎實風格,他稱張小剛的水彩畫是彩色的抒情詩,他對陳飛虎、蔣燁、曠小津的水彩畫也有獨特的品評、獨特的感悟。我甚至認為,這些評論文字,何嘗不是一面觀照自然與藝術深度融合的鏡子呢?
文藝評論是鏡子,這已在此書很多篇文章里得到了印證,同時作者認為評論也是一劑良藥。在文藝批評中,評論者以準確的閱讀感受和深切的審美判斷,與創作者對話,與讀者交流,為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提供參照。作者在充分肯定湖南近年來文學創作成就的同時,亦呼喚能夠涌現出走向高峰的扛鼎之作、流傳廣泛的經典之作。談到湖南的水彩畫藝術時,他認為也有局限和短板:風格的多樣化有待增強,題材內容還不夠豐富,水彩畫本體語言期待探索掘進,有分量的評論較為稀缺,走出去的交往交流才剛剛開始,引進來的展覽并不多見……這種批評,承接著岳麓山腳的自卑亭展現的直面自身不足的精神,展現了湖南人不斷自省、力求完善的氣質,是一種對湖南文藝更真摯和深沉的愛和期待。
作者評論的文字也自成一格,表述層面的生動精警,吉光片羽的靈光閃爍,行文中的蕩氣回腸之勢,都令人印象深刻。《回視脫貧地標 抒寫小康信史——十八洞村主題文藝創作述評》《綠已成蔭雀登枝——看莫高窟師生工筆花鳥展》等文章,無論是標題還是內容,都盡量做到準確生動。在評論集中,作者談到沈從文時,說作家“在紛紛擾擾的亂世中,以自己的愛與溫和、美好與善良”,“為世人留下夢幻般的湘西之美”,讓人如飲甘泉。作者談論永州的摩崖石刻時,說它“好比一座博大精深的露天書法館”,“猶如一幅輝映于天地間的山水畫卷”,“堪稱一部石頭上的文學史詩”,“恰似一塊千古名流爭相打卡的歷史留言板”;在《魅力湘西》觀后感中,作者寫到:“面向旅客的演出,最難的就是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找到平衡……”
作者曾經多年在湖南宣傳文化部門的管理崗位工作,他的眼光始終是向前的。他在《踏著新時代的節奏而來》一文中寫到:“我們要相信青年,支持青年,為青年創作人才當好伯樂,搭好賽道,用好鞭策,著力破除制約他們成長的韁繩。”不斷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讓新時代文藝人才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這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必須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系湖南老年人雜志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