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普利策獎得主懷特黑德:妄想有用
編者按: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5月4日,普利策獲獎名單公布。
-
科爾森·懷特黑德再次獲得普利策小說獎
當地時間5月4日星期一,普利策行政管理人員達娜·坎迪(Dana Canedy)通過視頻在Pulitzer.org上宣布了2020年普利策獎。
-
疫期筆記|沙朗斯基:把世界理解為有機體,生死攸關
【編者按】疫情還在世界蔓延。
-
“福爾摩斯”是如何來到中國的
偵探小說是一種誕生于西方19世紀的文學樣式。
-
英美出版機構線上“圈粉”各出大招
從3月中旬開始,英美各大出版社向因疫情而居家隔離的家庭開放其版權內容,授權老師、圖書館館員、書店店員錄制朗誦各社版權圖書的視頻,參與線上故事會,并在油管、臉書、照片墻和推特等社交平臺上發布,這些線上資源到6月底本學年結束前均可免費使用。
-
波伏娃未發表小說《難舍難分》將出版,一段女性密友的友誼
《難舍難分》手稿第一頁 圖源自波伏瓦檔案 據《衛報》《紐約時報》等多家外媒近日報道,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一部未發表作品即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首次出版。
2020-05-01
-
青年譯者范曄談《堂吉訶德》:讀書是讀書人的墓志銘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堂吉訶德》,當然有很多種讀法,我個人想從閱讀的角度做一點分享,因為《堂吉訶德》在我看來是一本關于閱讀的書,或者說關于讀書和讀書人的書。
-
疫期筆記|保羅?奧斯特:斯坦尼斯拉夫的狼群
【編者按】:疫情還在世界蔓延。
-
法國瘟疫與文學記憶
巴黎被稱為時尚和浪漫之都,因為法國盛產香水、時裝和葡萄酒,其實它在19世紀大改造之前遠非如此。
-
專訪|馬華作家黃錦樹:寫作是文字的幻術,把豌豆變成大樹
從南洋意象綿密、氣氛潮濕凄迷,以最簡單的人物(常常是一個家庭)就可以構筑出詭奇的故事的《雨》,到有“追本溯源”意味的早期寫作合集《烏暗暝》,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黃錦樹的寫作在這些故事誕生的馬來西亞本土讀者寥寥,卻在近兩年引進大陸后收獲了諸多關注,不僅被評論家們多次提及,《雨》在銷售中也兩次出現賣斷貨的情況。
2020-04-27
-
紀念瑪格麗特·米切爾誕辰120周年 記憶并未隨風而逝
《飄》在中國 今年是美國現代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誕辰120周年,同時也是小說《飄》第一個中文譯本問世80周年。
-
“白銀時代”的詩歌漂流瓶
原標題: 在重新叩訪“白銀時代”的熱潮中,什么才是值得后世審視的遺產? “白銀時代”的詩歌漂流瓶 俄羅斯“白銀時代”最偉大的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在隨筆《論交談者》中有一個關于“漂流瓶”的經典比喻,他將詩人寫詩比喻為航海者密封在漂流瓶里的一封信,這封信雖然沒有確切的收信人,但總會被未來“被選中的”讀者撿到: “如果說,某些具體的詩(如題詩或獻詞)可以是針對具體的人的,那么,作為一個整體的詩歌則永遠是朝向一個或遠或近總在未來的、未知的接收者,寫信的詩人不可以懷疑這樣的接收者的存在。
-
舊書的滄桑感更能使文字的尊嚴得以呈現
新書、舊書、美麗的書、破損的書、正確的書、淘來的書、試讀本、初版書、公共圖書館、私人藏書、舊書店、書架……“我想在這本書里講一講,假如有一天離開了紙質書,我的生活將失去些什么。
-
疫期筆記|沙朗斯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
編者按:疫情還在世界蔓延。
-
從《馬可瓦爾多》談卡爾維諾的“荒誕”與“輕盈”
今年,卡爾維諾的《馬可瓦爾多》由譯林出版社首次推出簡體中文版。
-
“國際倉頡計劃”啟動 用中文分享世界故事 傳遞真實中國的信息
為了讓海外漢學家和漢語學習者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傳遞最及時、最真實、最立體的中國信息,傳達真實的中國聲音,4月19日下午,北京語言大學組織海內外3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留學生共同慶祝第十一個聯合國中文日,正式啟動“國際倉頡在線——全球中文信息共享云平臺”,并在線召開“疫情下的世界漢學發展與中文傳播”國際人文論壇。
-
管窺時空門檻上的東歐文學
東歐,地理學上指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以東至亞歐洲際分界線的區域,即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東岸一線向東達烏拉爾山脈的地區;而在地緣政治上,它往往被看作二戰后至蘇東劇變前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總和。
-
伊恩·弗萊明初版小說和007相關書籍,亮相美國拍賣會
盡管最新一部“007”電影《無暇赴死》改檔至今年十一月間,“邦德年”熱度猶在。
-
南橋:疫情中,作家鑿壁借光
編者按: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靜下來,而在歐美,疫情依然在肆虐。
-
中外經典名著占據榜首
防疫抗疫期間,大家都在讀什么書?哪些書備受讀者青睞?記者從北京開卷、當當近期公布的圖書銷售排行榜中發現,經典名著依然在榜首屹立不倒,與瘟疫、流感等流行病學相關的圖書走進了大眾視野,開始被較多關注。
關鍵詞:  經典名著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