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典:迎接第三次學術大轉型
古今中外,學術的發展總是由時代所推動,時代是影響學術發展最具決定性的力量。
-
鄧洪波:中國書院的初期形態
鄧洪波著《中國書院史》 關于書院的起源 書院產生于唐代,它源出于私人治學的書齋與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即書院有官府與民間兩大源頭。
關鍵詞:  書院2022-05-06
-
陳歆耕:為何要寫蔡京
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將小說人物形象歸為兩類,一類是“扁平人物”,特征鮮明,容易辨識,一類是“圓形人物”,性格多元,難以辨識。
關鍵詞:  陳歆耕2022-05-06
-
紀念《申報》創刊150周年:一份報紙與中國近代史
1872年4月30日,《申報》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山東路創刊。
關鍵詞:  《申報》2022-05-05
-
岳麓書院與那些改變中國的青年
站在衡岳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上,似可看遍整個湖南。
-
唐詩與宋詞中的不同春景
春天是一個漸進的季節過程。
2022-05-02
-
談談穆旦的佚詩《在秋天》
研究西南聯大的美國學者易社強先生在其大著《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第一部分第一章《從北平到長沙》中不完全征引了穆旦《在秋天》中的四行詩: 在秋天,我們走出家鄉, 像紛紛的落葉到處去飄蕩, 我們,我們是群無家的孩子, 等待由秋天走進嚴冬和死亡。
關鍵詞:  穆旦2022-04-29
-
三個“青春”的故事
五四運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
-
《當代》與改革文學的發展歷程
《當代》雜志創刊號,1979年第1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將建設的重點放在“四個現代化”上。
-
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科舉與捐納 臺灣文人王松《臺陽詩話》(1905)記:“今人之所重者,惟科名而已。
2022-04-28
-
筆記小說:彌補正史對民間關注有限的缺憾
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一種較為常見的文學形式,簡言之,為筆記體式的短篇故事。
-
課文憂憤形象外的陸游
我家鄉有一道著名吃食叫做“甑糕”,上網查“甑”為何物時,偶爾看到陸游的這么一句詩:“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秋獲歌》);還有一道吃食叫做“麥飯”,又偶爾看到陸游的這么一句:“芹羹與麥飯,日不廢往還”(《東西家》)。
關鍵詞:  陸游2022-04-27
-
何處是“京師”
引 言 在古代東亞經典的“天下”想象中,“京師”具有特殊的政治內涵與象征意義:它是由“中國”與“四夷”組成的“天下”所有維度的中心。
2022-04-26
-
鄭學富:曲水流觴時節好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祓禊,猶祓除。
2022-04-25
-
朱子四書學中的詩學
朱子的學問,綜羅百代而廣大精微。
-
麾駕雷公訶電母
驚蟄之后,天始打雷。
-
嚴建平談祖父嚴獨鶴的生平著述與交游
嚴建平(章靜繪) 嚴獨鶴(1889-1968)先生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報人,自1914年起,在上海主持《新聞報》副刊三十余年,著有大量散文、雜文,并曾創作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又將經他之手發表的張恨水名著《啼笑因緣》改編成電影劇本供明星影片公司攝制。
-
從“禁區”到暢銷:川端康成作品在中國
在中文世界對川端康成的標準化簡介中,“日本新感覺派作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標簽之一。
關鍵詞:  川端康成2022-04-24
-
姜濤:凱約嘉湖上一只小船的打翻
有關白話詩或白話文學的個人發明史,善于“戲臺里叫好”的胡適,在《嘗試集》自序、《四十自述·逼上梁山》《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導言等文章中有過不厭其詳的講述。
-
朱自清、夏鼐筆下的英倫飲食與中國餐館
1931年8月,因為清華對教授游學假的制度安排,朱自清前往英國進修一年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并漫游歐洲五國,作為吃貨的他,回國后不僅在發表并結集出版的《歐行雜記》中頗涉食事,在日記中提到去吃過的中餐館名錄更是筆者寓目文獻中之較多者,為我們了解英國特別是倫敦中餐館的情況,留下了寶貴的材料。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