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礪鋒:兩代學人與宋代詩詞的兩門“課”
2019年,我在《莫礪鋒講唐詩課》的序言中說:“從1979年考進程先生門下,直到2000年先生逝世,我立雪程門二十一載。
-
漆永祥:淺談古代人物小傳的撰寫
我們經常會讀到古今著述中的古代人物小傳,在撰寫專著與論文時,常常需要自己寫人物小傳。
2022-04-21
-
余事作詩人——談談中國古代的詩僧
詩僧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產生的獨特的文化現象。
關鍵詞:  古典文學2022-04-20
-
《后赤壁賦》中的鶴
從作文的角度來看,前后兩篇《赤壁賦》,前賦精心結構,章法謹嚴,是南朝抒情小賦的路子,后賦更像小品,不經意寫來,麗詞雅意,符采相勝,精工之外,多有出人意料之處。
-
大眾文化與晚清《魯濱孫漂流記》的中國化
大眾文化是《魯濱孫漂流記》中國化中隱形而不容忽視的支配力量。
-
盛唐詩歌的莊嚴氣象
一提到盛唐氣象,我們很容易想到熱烈、飛動、雄壯、豪邁,未必聯想到莊嚴。
-
穆濤:子不語
袁枚在《子不語》中,記述了三個酒鬼故事。
2022-04-19
-
隋樹森的治學之道:編輯也能成就大學問
隋樹森(1906-1989),北京城長大的山東人,著名的元曲專家、語文專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輯,舊中國在國立編譯館任職。
關鍵詞:  隋樹森2022-04-18
-
陳子善:中國現代作家與貝多芬三題
劉榮恩詠貝多芬 二〇二〇年,對中國的現代文學愛好者來說,是“張愛玲年”;對全世界的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則是“貝多芬年”。
-
醫者仁心:陳邦賢的《自勉齋隨筆》
《自勉齋隨筆》 世界書局1947年初版 上海書店出版社《近現代史料筆記叢刊》 上海書店出版社《近現代史料筆記叢刊》自出版以來便受到讀書界的歡迎,其中尤以牽涉近現代文苑掌故和政壇紀聞的部分最為讀者所樂道。
-
古人的“科幻”世界
我國最近不少航天科技的命名都與傳統文化符號有關。
2022-04-15
-
周代金文與先秦文學
一 有周一代,禮樂煌煌、文采紛郁。
關鍵詞:  先秦文學2022-04-14
-
顧農:詩詞中的時間
一 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三種時間中,當然是現在最為重要。
關鍵詞:  古典文學2022-04-14
-
南京: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
原標題: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關于南京與《南京百年文學史》 2019年10月31日,也就是世界城市日這一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
從迷拜到反思——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巴黎書寫
進入新世紀以來,受國外文學研究界的影響,也隨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主體的進一步成熟,中國現代都市文學研究轉向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都市審美想象和書寫研究。
關鍵詞:  現代文學2022-04-13
-
《走向未來》叢書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轉型
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叢書中,至今仍在編輯出版(或再版)并有持續影響力的,并不是很多。
關鍵詞:  《走向未來》2022-04-13
-
曹雪芹筆誤了嗎?
日前聽一位知名作家、學者講《紅樓夢》及于“曹雪芹的詩學觀”,在談到林黛玉給香菱講詩說“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
-
王慶生、楊文軍:中國當代文學史編撰的回顧與展望
王慶生,湖北漢陽人,1958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孫紹振:曹操的多疑與諸葛亮的多智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古典小說,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
-
暮春到大宋,一起做運動
農歷三月,不冷不熱,正是戶外運動的好時節。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