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植芳:從歷史中來,到學問中去
賈植芳(1916—2008),山西襄汾人。
關鍵詞:  賈植芳2021-02-21
-
聞一多:記憶里那道不可逼視的白光
汪曾祺在《歲朝清供》中回憶說:“能夠像聞先生那樣講唐詩的,并世無第二人。
-
林語堂佚簡釋讀與筆名“豈青”獻疑
內容提要:筆者新發現林語堂致謝冰瑩佚簡兩封,現有的各種林語堂選集、文集乃至全集均未見收錄,林語堂年表或年譜也未見提及。
-
魯迅和近代以來日本人訪華游記
近代以來,日本人寫下了大量訪華游記,這些游記比較全面地呈現了近世中國的形象,雖然這些形象有很多歪曲之處,但也有不少游記做出了相對客觀的記錄。
-
盧綸“予心君冀言”
盧綸是唐朝的著名詩人,河中蒲縣(今屬山西)人,他寫的《塞下曲》組詩雄渾慷慨,字里行間充滿英雄豪氣。
-
賀敬之文學中的延安精神
賀敬之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本文作者曾經多次拜訪賀敬之。
-
“萬物同體”:王陽明思想的晚年發展
演講人:陳來 演講地點:中國政法大學網絡講座 演講時間:二〇二一年一月 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
陶冶賴詩篇:詩人與造物
編者按:世間談論杜甫,多從家國情懷、人際關系、個人經驗感受出發,多少有些傳統。
-
汪曾祺文學創作中的魯迅因子
原標題:人物形象的塑造——論汪曾祺文學創作中的魯迅因子 摘要:汪曾祺的文學創作深受魯迅的影響。
-
錢鍾書的學問精神及體系問題
真正的批評,并不是易為的,一切的批評都不免主觀,而因此也就都是危險的,但我們希望它公允。
-
同行,為了同一的目標
魯迅曾把中國共產黨人稱頌為“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雖然他不是共產黨人,卻把很多共產黨人與進步青年視作“大戰斗卻都為著同一的目標”的同道者。
-
《王伯祥日記》中的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先生誕辰120年紀念會前夕,同事轉給我兩張老照片,是李希凡、藍翎和俞平伯先生的合影。
-
顧頡剛:治學,其心也誠,其志也堅
原標題:治學,其心也誠,其志也堅——從《我的父親顧頡剛》中看親人寫學人 《我的父親顧頡剛》,顧潮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編者按:顧頡剛先生當之無愧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的巨人。
-
魂兮歸來哀江南:魯迅創作中的江南生活影像及其美學
在中國文化中,江南,可謂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
王運熙:以求真之精神,在古典文學園地耕耘
王運熙(1926-2014),江蘇金山(今屬上海市)人,古典文學研究家。
-
孫郁:汪曾祺雜詩別議
汪曾祺的樣子就像個詩人,和他交往的時候,難忘的是那雙眼神和嘶啞的嗓音,有一股飄然的感覺流溢。
-
一代樸學宗師錢大昕
《錢大昕年譜長編》,李經國著,中華書局2020年11月第一版,128.00元 有清一代學術,歷經大、精、新三個發展階段,對傳統學術做了頗富成效的整理和總結,并體現出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獨特治學取向、旨趣與關切。
-
陶淵明為何缺席《世說新語》?
原標題:大隱的缺席——陶淵明不入《世說新語》原因辨析 在六朝時代姹紫嫣紅的文學景觀中,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無疑是一部人文價值極高的文學寶典。
-
高曉聲與新時期文學:擺渡人的系心帶
1979年,高曉聲憑借《李順大造屋》《“漏斗戶”主》重返文壇,自稱“出土文物”的他塑造了李順大、陳奐生等新時期文學的典型形象,被認為是魯迅“國民性”問題的延續,獲得文壇很高的贊譽。
-
沈從文和巴金的青春往事
1933年,巴金(左一)攝于北平達子營沈家,圖中右一至右四分別為:張充和、張兆和、沈從文、沈岳萌 1988年5月,巴金的心情十分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