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輝:最是誠懇一書生
原標題:最是誠懇一書生——懷念吳福輝老師
2021年1月15日早晨,一上班就收到李洱發來的一條微信:“季紅真早上發來微信如下:噩耗,我爸今天早晨在家中突然去世,醫生初步診斷是心臟病發作。萬分悲痛。文學館方面我沒有聯系的方式,看能否告知。”看完腦子嗡地一下,第一反應是又有一位文學館的老同志去世了(就在不久前,去年9月9日,館里的退休職工李家平先生因腦梗去世),是誰?李洱也一頭霧水不知道。我趕緊給季紅真老師打電話去問,才知道竟是吳福輝老師兒子發的微信,吳老師今晨在加拿大病逝了。簡直不能相信,我元旦那天還給吳老師發了祝福短信,他也回復我新年平安快樂。這消息不是真的吧?!令人難過的是,當辦公室同志和吳老師兒子吳聲雷通過電話之后,確認了這個事實。由于吳老師遠在萬里之遙,我們連告別儀式都無法舉行,這份悲傷無處托放,我不曉得如何是好,就那么愣怔著。接受不幸是需要時間的。
我1989年分配到中國現代文學館工作就認識了吳福輝老師,到2019年他移居加拿大,算起來整整30年。可能是熟悉的緣故,并不覺得有那么久,仿佛不過十幾年的樣子,吳老師從我一開始見到他,到他前年去加拿大,好像就沒有多大變化。雖然聽他一開口就是濃重的東北口音,但吳老師骨子里卻是個上海人,對上海有著解不開的濃濃情結,更是開創了海派文學研究的新路。他出生于上海,長在一個中產市民家庭,童年的生活富足無憂,在那里讀到小學六年級才隨父親的工作變動舉家遷往東北鞍山,一直到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做了王瑤先生的高足,在東北待了將近30年。在東北的成長經歷,讓吳老師成了南人北相,在飲食與穿戴上也是糅合了南北兩地的風格,雖說在北方生活的時間更長,但南方的細致不曾為北方的粗獷抹去。吳老師愛吃甜食,穿著干凈整潔,常常是一條牛仔褲配一件休閑西服(肘部帶一塊橢圓形補丁的那種),一點點小講究,配著好聽的男中音,一派瀟灑風度。他在飯桌上喜歡給我們講上海的掌故,石庫門,亭子間,南貨店,海派文化,張愛玲,愛文義路,虹口公園,良友畫報,用的是一口東北腔,讓人感覺反差有點兒大,聽起來很有意思。搬到新館后有一年,我很驚訝地發現吳老師還燙了頭發,不是那種夸張的,只是有一點點波紋,卻蠻有味道。吳老師是個愛美的人哩。
雖然在萬壽寺時期吳老師就已經是文學館副館長,分管學術研究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工作,但一點沒有架子,我們也不用職務頭銜稱呼他,都是叫他吳老師。我剛來文學館就被分配做征集工作,之后做文學展覽,沒有在他直接領導下,但卻從他那里受益匪淺。1998年我剛調入展覽部做文案,接手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寫文學館新館的大型陳列《中國現當代文學展》布展大綱和展覽腳本。當時我接到這個重任不知如何下手,要展示100年來的中國文學發展歷史,涉及那么的作家、作品和文學事件、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既要展示全貌,也要突出重點,在此之前我還沒有見過同類型的文學史展,對我這樣的新手真可謂“麻了爪”。好在那時展覽部主任唐文一已經做過多次作家展覽,有較豐富的辦展經驗。他指導我先通讀幾個版本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掌握全貌,再走下一步。那一年多,我惡補了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丁易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略》、唐弢與嚴家炎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張炯主編的《中華文學通史》現代文學部分,以及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合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以下簡稱《三十年》)。在《三十年》一書中,吳老師他們“除盡可能地揭示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主流外,同時也注意到展示其發展中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力圖真實地寫出歷史的全貌。”(王瑤先生語)。且不說錢理群和溫儒敏先生,書中吳老師對茅盾、沈從文、張愛玲等作家的評述深得我心,在后來的展覽解說詞中,對這幾位作家的介紹,有的地方就直接引用了吳老師的文字。并且《三十年》一書中的“本章年表”太有用了,對我們查找資料、選擇展品簡直是超級省力的指南,因為在展覽中展示的作家作品都要用初版本,單篇文章也要用最初發表的報刊內文,“本章年表”為我們省去了大量查找核實的時間和精力。另外,吳老師與楊犁館長主編的《中國現代作家大辭典》(新世界出版社1992年版)也是我手邊少不了的工具書,他們真是造福后人,我直想給這些先生們鞠個躬哩!我和唐文一合寫的展覽腳本幾經修改,四易其稿,還請了吳老師和北大、清華及社科院文研所的專家學者審讀,提了不少修改意見,在學術上予以支持。2001年夏天,我們完成的這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展》獲得了國家文物局評選的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舒乙館長帶著我去杭州領的獎,回來吳老師滿面笑容地向展覽部表示祝賀,我說吳老師,這功勞簿上可有您的一份,我可是抄了不少《三十年》呢。吳老師笑著說那要請我吃頓飯才成啊。令我愧疚的是后來那頓飯也沒吃,一直欠著。2016年,溫儒敏先生在《中華讀書報》上發表了一篇《<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出版往事》,文中介紹說這本書30年間印刷了50多次,印數達150萬冊。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個學術成就!
吳老師著述豐厚,他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沙汀傳》《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插圖本)》諸作引領風氣,影響深遠。他送我的《石齋語痕》和《石齋語痕二集》,都是很好讀的學術散文。比起大部頭的文學史研究來,這些兩三千、四五千字的學術散文,常常是筆端帶著感情的文字,用吳老師自己的話說,是“追求文采卻不允矯飾,筆調在松動些的論文和活潑不過分的散文之間”,既是“微型的學術史片斷,是文學史大廈的一粒小的泥石”,也是展現他人生經歷與學術經歷的朵朵浪花。吳老師在《我們這一撥兒人》一文中為他們這代學人畫了一張群像,他們有“陽光的性格”,卻因時代的緣故,均受過革命的洗禮,在生活的熔爐里,體悟了人情世故,這樣給他們“增加了看事情的下層立場和民間立場”,吳老師認為這個對于人文學者尤其重要。并且“因為知道自己知識結構是有缺欠的,到了老年,他們還大半具有再學習的興趣,保持著因探索知識而長久快樂的人格特征。”這些話也是吳老師活脫脫為自己畫的一幅自畫像。他做的學問那才是扎扎實實的學問,那對現代文學史料的熟稔程度是讓人不得不佩服的。他們這一代學者的現代文學史研究真是承前啟后,澤被未來啊!
2016年,吳老師把自己心愛的藏書整理出4000多冊捐贈給文學館。2019年2月份,吳老師又給我打電話,說還有一批書刊三四千本要捐給館里,他說“館里”的時候那感覺就是“家里”的口氣。等我下一周準備了80個箱子要去的時候,吳老師卻因為突然病倒住進了醫院,說是腸胃不好,先在友誼醫院,后又轉到中日友好醫院治療。我和館領導要去看望他,他不讓。我很后悔沒有堅持,以為上了年紀腸胃出點小毛病是常有的事,應該沒有多大礙。一個多月后吳老師給我打電話說是出院回家了,你們可以來搬書了。我們到了潘家園他家一看,吳老師瘦了快二十斤,也不復原先中氣十足的嗓音,雖然大家開玩笑說吳老師瘦出了仙氣,我暗暗吃了一驚,心里很難過。吳老師似乎沒有什么,還和原來一樣樂觀爽朗,指著家里到處都是的書說哪些是給館里的,哪些是館里已有他想捐贈給他鞍山母校的。吳老師做事真是細致,他說因他和嚴家炎先生的書有很多相同的,嚴先生的書已先捐給了文學館,他的重復的就篩出來,免得館里復本量太多將來漲庫,不如把書捐到別處發揮更大的效用。在大家裝書的時候,吳老師把我拉到一旁,拿出一個大牛皮紙袋說,這是我珍藏的一部分作家書信,有241封(之后他又找出了19封名家書信給文學館),那些不那么重要的我已經篩掉了,只把錢鍾書、楊絳、沙汀、艾蕪、卞之琳、吳組緗、蕭乾、唐弢、王元化、施蟄存、汪曾祺等老作家的信留下來,這些都是和我的研究相關的,也是重要的文學史料,你要放在館里保存好。我開玩笑說您把這些名家的信拿出去拍賣吧,能買一套房子了。吳老師說,咱能干那事嘛!現在的人和我們那時候的不一樣了,1982年錢鍾書先生給我寫的第一封信是寄到鞍山的,信皮上署著錢鍾書的名字,要是擱現在可能就到不了我手里了,還是那時候人純樸。
吳老師家里除了書外,最多的還有石頭,書案上、臺架上、書櫥里盡是石頭,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喜歡石頭,因其堅實,同時不乏圓潤,正合王瑤先生所持做人宜外圓內方之說。”所以給他的書房起名“小石居”,“于是坐擁石頭城,讀寫我文學,此為我的幸運,豈有他哉。”在商業大潮下,吳老師自顧自地專心致致地走他的學術之路,他的堅守是讓人敬佩的。
在館里,吳老師和周明老館長曾有一間合用的辦公室,里邊堆滿了書刊報。他多次從東南三環的潘家園跑到靠近北四環的館里來,一邊挑選他認為應當留給館里的書,一邊還把要捐贈的照片為我們標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好便于我們登記編目。周明先生開玩笑說,老吳,你別那么急,不能把事情一下子都做完了,慢慢來,要不然事完了人也該去見馬克思了。吳老師說我得趕緊弄,想到的事就要做完,不然心里不踏實。他們像老哥倆兒那樣打趣,開著玩笑,臉上是笑意盈盈的。記得吳老師在《慧星隨筆系列總序》里引了馮至先生的一段話:“他們仿佛預感自己將不久于人世,迫不及待地要為人類做出一點貢獻……”那時他心里就有預感么?為了他心愛的學術研究,為了他奉獻了半輩子的文學館,想做的事就要趕緊去做。
捐完書后,我和吳老師說想給他拍一個口述歷史音像資料片,在他去加拿大之前。他先是謙虛地推脫,說我沒有什么值得顯擺的,不夠格兒。我說主要是想請您講講咱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史,因為您是文學館最早的籌建者,最早的一批文學館人,1981年您就來了,從文學館草創時期的篳路藍縷,到建新館的過程,您全程參與了,現在老一代館領導楊犁館長、劉麟副館長已經故去,舒乙館長病重,對這段歷史您不講還有誰能講啊。不單請您,還要請周明館長談,我想把咱文學館30多年的發展史留一個詳實的記錄。吳老師聽完點點頭說這倒是應當。于是2019年8月31日和9月1日,我們用了兩個大半天拍了一部吳福輝先生口述歷史資料片《中國現代文學館與我走過的路》,片長3個半小時。為此,吳老師認認真真地做了功課,由他的學生尹詩做采訪提綱,通過師生問答的方式,給我們講述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建館歷史以及他的學術道路,由此讓我知道了更多文學館成立之初的曲折和吳老師自己的故事。我很慶幸我們錄制了這部片子,這也許是吳老師最后的影像了。
2020年5月27日,吳老師把他寫的一篇長文《百年翩躚》用微信發給我看,讀完這篇記述他們吳氏一支家族的百年歷史,我很感慨,給吳老師回復了一條說:“讀完文章,感慨不已!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命運,都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命運緊緊相連,無法疏離。您要是有精力,把這一百年的家族史都能寫成一部長篇了。”吳老師回復說:“謝謝表揚!能寫一天就寫一天,有個先寫百篇回憶的計劃哩!” 然而,再也不能看到了。
人生就是這樣,常常對身邊的人和事不夠珍惜,總想著反正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最后卻想不到就這樣把機會失掉了。如果時間能回頭,我很想做一個吳老師課的旁聽生,多聽聽他講現代文學課,聽他從文學講到社會,從文學講到人生,那將會有多少收益呢。當時只道是尋常,現在,卻不能了。
吳老師,愿您在天堂里,繼續保持您那飽滿的書生氣,繼續做您的文學研究。您的著作也會繼續指導我們走學術的正路。
2021年3月10日 于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