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正文:研究金庸的先行者
“上海金庸展”正在舉行,此時,我非常高興來參加由曹正文擔任主講“金庸傳奇人生與新武俠魅力”的講座。
-
錢鐘書的法學功底
錢鐘書先生被譽為“學術昆侖”,也是當之無愧的語言大師。
關鍵詞:  錢鍾書2022-12-02
-
蘭芳雨露潤春華
四大名旦合影 梅蘭芳藝術精湛,蜚聲海內外,所以京劇界許多后生爭相拜在他的門下,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梅蘭芳收的弟子就有程硯秋、魏蓮芳、楊畹農、李世芳、毛世來、張世孝、李元芳、劉元彤、冀韻蘭、張君秋、新艷秋、言慧珠、陳伯華、任穎華、梁小鸞、顧正秋等。
2022-12-01
-
昔日住東四一帶的大學教授
孚郡王府舊影,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里逐漸興起多所大學,東城最著名的大學,當屬位于沙灘一帶的國立北京大學。
關鍵詞:  近代人文2022-12-01
-
梁曉聲:追思李國文老師
我與李國文老師成為忘年交已三十幾年了。
-
陶亢德筆下的《生活》周刊
上世紀80年代初,現代編輯家、出版家陶亢德在回憶錄里寫道:“1931年是對我一生極有關系的一年,1941年也是對我一生最有影響的一年。
關鍵詞:  陶亢德2022-11-30
-
陳建軍:“廣告”而已
翻閱民國時期書刊,常見圖書出版廣告。
2022-11-29
-
高曉聲寫“陳奐生”
1983年,《陳奐生上城》拍成電影后,迅速紅遍了大江南北。
-
晚清最后一只大象的下落
在古代筆記中,有很多關于動物的志怪傳奇,這里有個一想即明的“潛規律”:越罕見的動物篇目越少,比如麋鹿;越常見的動物篇目在其次,比如貓狗,而篇目最多的往往是那些與人不遠不近且略帶神秘感的,比如狐貍……所以,常人難得一見的大象,極少有志怪的故事,在古代筆記中偶爾一現,往往都是“非虛構”的內容。
關鍵詞:  近代人文2022-11-28
-
“暖風遲日洗頭天”
《北夢瑣言》是我們提到唐末五代文壇時常引到的文獻,這部筆記是曾在荊南為官的五代人孫光憲所作。
-
常州學派與謝稚柳
“我是從寄園走出來的,我的人生是在寄園奠定的基礎”——這是謝稚柳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尤其是在我們學生輩面前,更使我們充分領略到謝老尊師重道的風范。
關鍵詞:  謝稚柳2022-11-28
-
文化巨子與小人物
“蘇軾”是一個被談論得太多的話題,無數人對蘇軾崇拜得無以復加。
2022-11-25
-
“我的中國詩歌語言強化班”
馬高明詩歌朗誦照。
2022-11-25
-
章太炎不用一種尺子量人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及國學大師。
2022-11-24
-
創刊于77年前的《民眾報》
近日,遼寧省大連市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舉辦“典籍里的紅色中國——中國共產黨抗戰文獻展”,觀眾在了解抗戰歷史、學習英烈事跡的同時,發現有一本《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真相》由旅順民眾報社編印,于是對旅順第一份中國共產黨黨報——《民眾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爭相問個究竟。
2022-11-24
-
沈從文佚文《我如何編大公報星期文藝》
沈從文既是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編輯。
2022-11-24
-
《鋤禾日當午》作者辨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關鍵詞:  《鋤禾日當午》2022-11-24
-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謝冕先生今年90歲了,一輩子沒離開過中國新詩。
關鍵詞:  謝冕2022-11-24
-
魯迅去世48年后的一場X線胸片讀片會
榮獨山、林飛卿夫婦在上醫東一號樓前合影。
2022-11-23
-
陳喜儒:父親的廚藝和園藝
我從小吃母親的飯菜長大,但我家真正的大廚,不是每日操持三餐的母親,而是父親。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