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散文與文體自覺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學者散文,是當代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
2020-04-13
-
近現代民歌運動:推動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革的重要力量
此前論者所說的近現代民歌運動,多指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發起的歌謠收集整理運動,其實不盡全面。
2020-04-13
-
讓偉大民族精神在抗“疫”斗爭中激揚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2020-04-13
-
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
核心閱讀 經典是“被反復閱讀欣賞的作品”,每次重讀都給人帶來新的發現和體驗。
-
戰“疫”閱讀記
始于上年歲尾、起于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從一開始起步就很不平靜也極不平凡。
-
現代作家的旅行活動與文學書寫
對20世紀的中國現代作家來說,旅行活動是其生活經歷與文學經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20-04-03
-
中國古代文學話語體系的本土重構與全球視野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20世紀初從海外傳入的,遵循的是歐洲19世紀后半葉的文學史研究模式,以此形成的理論話語體系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本土傳統不相適應。
2020-04-02
-
打造當代通俗文學經典
核心閱讀 嚴肅文學也可寫得通俗,通俗文學亦可成就經典,大眾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才是文學的理想境界 當前我國通俗文學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顯示出巨大優勢:一是創作者與讀者數量巨大,二是類型的成熟與多樣化,三是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斷涌現,四是與讀者充分交流互動 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個人獨特創造,考驗著一個作家的本事和膽識。
-
暢想未來的文學創作
當社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金屬體”,所有人情世故和曾經的溫馨紛紛剝離的時候,也許作家能有辦法把一縷縷情懷、一絲絲悸動,像笨手笨腳的泥瓦匠一樣重新糊上墻面,堵住縫隙。
-
從磨難中鑄就中國信仰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勢頭在“全國上下一盤棋”的大背景下得到有效控制。
-
期待抗疫文藝出厚重之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疫情防控工作,潛心創作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記錄了戰“疫”前線的感人事跡,謳歌了阻擊疫情的優秀人物,用藝術凝聚力量、鼓舞人心。
2020-03-24
-
戰“疫”文藝的人文精神與崇高表達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面對災難、抵御災難、戰勝災難的歷史,而文藝是人類心靈與社會良知的書寫與記錄,于是災難書寫也成為很多民族的文藝傳統之一。
2020-03-24
-
當代文學生產的媒介參數與審美向度
現代傳媒語境下,文學本體在媒介技術的強勢浸入下發生了多元嬗變,使得由艾布拉姆斯提出蜚聲理論界的文學生產“四要素”(作者、讀者、作品與世界)無法再囊括文學生產的全景。
2020-03-24
-
儒家美學的運思路徑:生命自覺及其審美精神
中國儒家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核心是生命,即宇宙是生意活潑的生命大家庭,人是生命的自覺者。
-
語言問題: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互動研究
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互動研究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問題,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
在抗擊疫情中彰顯道德人格魅力
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所呈現出的“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和倫理精神,它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何以是優越的制度,中國共產黨人何以是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和豐富實踐智慧的決策者、領導者和實踐者,中華民族何以是具有集體意志和犧牲精神的民族。
2020-03-23
-
“詩世界”的內在文化機制
歷代中國文人都有知音境界的渴望和實踐。
2020-03-19
-
作為思想文化術語的中國美學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跨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2020-03-19
-
懸置、空轉與重建
一、 當下文學理論的現狀:活躍與沉寂 這些年來,文學創作似乎表現得比較熱鬧。
-
現實主義的“真”“情”“實”“意”
新時代來了,新時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新時代來了,作家做好準備了嗎?新時代來了,作家如何有所作為?無論是作為作家,還是作為文學編輯,我一直在問自己這三個問題,一直在思考這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