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生活互動 與現實相擁
“自動虛構”的寫作狀態成為流行病 盡管當今文學很難在世俗的日常生活里占據中心位置,但并不意味著它可有可無。
2018-07-24
-
把小說搬上舞臺,問題開始了
把小說搬上舞臺,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然而如果改編自小說的戲劇,在舞臺上出現的問題總是老問題,那就不禁要追問,創作者到底是舊病難醫,還是因為市場票房干脆放棄了藝術思考? 2018年上半年,無論是新創或是再演,北京的劇場里,取材于小說的國內外戲劇作品不可謂不多,其中不少更是源自大部頭小說,從路遙三卷本同名小說《平凡的世界》,到中譯本八百多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萊蒙特的小說《福地》。
2018-07-24
-
90后作家可以引領當代文學了嗎
近些年來,由于90后作家的“驟然升溫”,關于90后作家作品的探討也多了起來。
2018-07-24
-
關于“中國故事”的一點想法
“中國故事”顧名思義,不是發生在中國的故事,也得是有關于中國的故事。
2018-07-23
-
中國“新歷史小說”的可能性
一、“新歷史小說”的名義 “新歷史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壇,曾經喧赫一時。
2018-07-23
-
微時代,批評何為
人類的生活長河中還有多少振奮人心的故事值得我們去關注、記錄和歌唱。
2018-07-23
-
現實即正在消逝的一切
我們會遺憾地發現文壇上出現“過于正確與急切的敘事”,缺乏耐心的解構,甚或為現實所俘虜的書寫。
2018-07-23
-
重申現實的“文學異彩”和“思想之光”
這是一個具有“新現實”的時代,一個讓作家驚呼“比《百年孤獨》還要魔幻百倍的匪夷所思的現實”時代,對于作家和批評家來說,現實需要重新整飭,關于現實的詩學需要豐富,有關現實的創作和批評需要更新,只有當現實具有了文學的光澤,社會現實才會成為審美對象。
2018-07-23
-
回顧“新寫實”小說思潮的前前后后
對于親歷過以往文學思潮和文學事件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它們進行一次歷史的回顧,否則,一切文學史的構成都會有所缺失,同時也會失去它鮮活的生命和斑斕的色彩。
2018-07-23
-
“返鄉書寫”的情感困境
自2010年梁鴻的《中國在梁莊》以來,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自發書寫對于家鄉的感受,特別是2015年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春節回家到底看什么》和2016年黃燈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引爆了全社會對于鄉村的集中討論,很多自媒體自發地參與其中。
2018-07-20
-
空間的凝視與思索——理解新世紀以來城市文學的一個角度
壹 進入新世紀以來,城市文學的書寫在逐漸增多,也出現了不少新的變化。
2018-07-20
-
青年作家與他們的文學寫作
李偉長:契訶夫的小狗和福樓拜的鸚鵡 東紫:浴塵埃 西元:戰爭小說與現實主義 張楚:文學如何認識和書寫時代生活.
2018-07-20
-
文學如何認識和書寫時代生活
托爾斯泰記錄了屬于自己的時代,當我們閱讀《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我們知道在19世紀,俄羅斯人各個階層分別住什么樣的房子,睡什么樣的床,穿什么樣的鞋子,談什么樣的戀愛,追求什么樣的理想,苦惱什么樣的生計,以及為了說不清的一切糾纏什么樣的人生。
2018-07-20
-
戰爭小說與現實主義
這些年來,除了敘寫當下軍旅現實之外,我還寫了一系列中篇戰爭小說,包括《Z日》《死亡重奏》《黑鏡子》《炸藥嬰兒》《無名連》《胴寺》《理想國》《拷?問》等,內容主要圍繞近現代以來發生在中國的一系列戰爭。
2018-07-20
-
浴塵埃
認識和把握作家所處的時代,是寫作上的一個根本問題。
2018-07-20
-
契訶夫的小狗和福樓拜的鸚鵡
青年作家常被批評不關注現實,不關注時代,不關注生活,這是一個偏見。
2018-07-20
-
以書寫抵抗城市的“匿名”
被史學研究者稱為“比虛構還神奇”的上海,自然不乏歷史研究,大到多卷本的通史、通志、辭典,小到一家影院、一條街道、一幢建筑、一份報刊,都有專門的論著,有的還不止一本。
2018-07-19
-
“詩心”、客觀性與整體性: 《野草》研究反思兼及當下魯迅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野草》研究史的一個描述 《野草》,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堪稱最為幽深的存在,有著最尖端的體驗和書寫。
2018-07-19
-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教育
不久前,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舉辦成立五周年紀念儀式,圍繞“世界視野、人文傳統與當代中國的文學教育”主題,探索文學創作與文學教育的共同發展。
2018-07-19
-
文學的邊界——創作與出版中的分類問題
在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完勝人類頂級圍棋高手之后,人們才意識到自己已然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