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漢字安一個家”
十年前,河南大學王蘊智教授給時任河南省委主要領導寫信,倡議建設一個以漢字為主題的博物館。
-
證古澤今:甲骨文醒來120年
左圖 人騎馬甲骨文展示。
2019-11-17
-
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
13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
2019-11-14
-
飄零已久 一朝回家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韓滉《五牛圖》 王珣《伯遠帖》(局部) 皿方罍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明,擁有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2019-11-06
-
走近絲路驛站小吏
圖為懸泉置遺址。
2019-11-05
-
考古學探尋中國史前文化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
2019-11-05
-
甲骨文有了新“活”法
從上至下分別為: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辭、般無咎全甲刻辭、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
2019-11-04
-
“夏都”二里頭:六十年,再探索
參觀者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細看陶器。
2019-10-29
-
“元寶”的前世今生
寧波博物館藏元代揚州元寶銀錠(背面) 明嘉靖寧波府志地圖(局部) 受古裝影視劇影響,在大多數(shù)今人的印象中,“元寶”是我國古代金銀貨幣的代名詞,更是象征財富、有著吉祥寓意的文化符號。
2019-10-25
-
樊錦詩:敦煌的召喚 一生的歸宿
【致敬共和國勛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我躺下是敦煌,醒來還是敦煌。
-
高校博物館如何走出“深閨”
今年以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阿富汗珍寶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太虛之境”視覺藝術體驗展等,讓高校博物館一度成為網紅和新“打卡勝地”。
2019-10-23
-
神木石峁意味著什么?
皇城臺發(fā)現(xiàn)的神面紋圓型立柱式石雕 種種跡象表明,石峁城址的社會功能不同于一般原始聚落,已經跨入了早期城市濫觴階段作為統(tǒng)治權力象征的邦國或者王國都城的行列之中。
2019-10-21
-
揭示古老文明的無字天書
核心閱讀 宮殿道路布局重見天日,綠松石龍等文物出土……二里頭發(fā)掘一甲子,這座地處中原腹地的小村莊,數(shù)千年前的面貌漸漸清晰:人口密集,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
2019-10-21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
本報洛陽10月19日電 (記者朱佩嫻)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9日在河南洛陽正式開館,3800年前的絢麗生活圖景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關鍵詞:  二里頭夏都2019-10-20
-
當青春遇到敦煌
明慧臨摹壁畫 鄒雨芹做塑像彩繪 王嬌在敦煌莫高窟前留影 1944年,驚艷于中國藝術之美,畫家常書鴻從法國巴黎來到大漠戈壁,白手起家開始了敦煌研究院的創(chuàng)業(yè)史。
2019-10-18
-
“奇幻贗品”博物館,傷害了公眾對文化的期待
因被質疑所藏不少文物系贗品,10月7日開館的某高校博物館引發(fā)文博界熱議,也由此開啟大眾對于“博物館”三個字的深度認知與思考。
2019-10-18
-
世界范圍內首次!傳世書畫呈現(xiàn)大唐風韻
《簪花仕女圖卷》(局部) 這些天,遼寧省博物館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焦點,因為這里正在舉行的一場大型文物特色展覽——《又見大唐》。
2019-10-10
-
石峁追音四千年
皇城臺2017年發(fā)掘全景 資料圖片 出土的口簧實物 資料圖片 日前,記者從陜西省神木市召開的石峁遺址皇城臺考古新發(fā)現(xiàn)暨口簧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石峁考古工作再次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2019-10-09
-
恭王府要“變身”
2019年,恭王府大戲樓舉辦非遺演出季 人民圖片 每年約接待400萬海內外游客的恭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qū),同時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9-09-27
-
講述國寶“回家”的故事
春秋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胡銳 攝 在圓明園海晏堂噴繪背景下,6個朱紅展柜里,分別陳列著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鼠首和兔首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