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頭遺址發掘正逢一甲子—— 揭示古老文明的無字天書
核心閱讀
宮殿道路布局重見天日,綠松石龍等文物出土……二里頭發掘一甲子,這座地處中原腹地的小村莊,數千年前的面貌漸漸清晰:人口密集,文化融合,并形成了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挖掘、“還原”二里頭,中國早期發展的一幅幅圖景躍然眼前。
走進二里頭工作隊駐地大門,一只花色小狗搖著尾巴跑來。“它叫‘手鏟’,一歲多了,附近村民送的。”二里頭工作隊隊員介紹道。一問才知,手鏟其實是考古隊員劃定土層的常用工具,進行精細刮、鏟作業時必不可少。
二里頭本是中原腹地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處于伊河、洛河之間,隸屬于河南洛陽偃師市。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依文獻線索尋找夏王朝遺址,他認為,最可能找到夏文化遺存的有兩個區域,其中之一便是洛陽盆地附近,二里頭遺址由此被發現。
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集中展出2000余件藏品。“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有利于闡釋早期中國形成的歷程,讓公眾更好地認知、了解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將成為國內外了解中華文明的又一個文化高地。”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找到“最早的十字路口”
1300平方公里的洛陽盆地,西高東低,伊、洛兩河橫貫其中。從夏商至唐宋間的兩千余年時間里,有10多個王朝曾在此區域建都。“一個并不太大的盆地作為權力中心,這在全球文明史上都極為罕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
站在二里頭村,向北眺望,遠處逶迤的山嶺就是邙山。邙山南的洛陽盆地內,平原廣袤,地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氣候溫暖,物產豐饒,能夠養活大量人口,今天仍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已有學者對二里頭文化繁盛時期的人口進行了估算,雖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差異不大,二里頭當時的人口應在2萬人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二里頭同時期的普通聚落人口一般不超過1000人。許宏認為,“人口增長是社會復雜化和國家出現的重要契機。”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動脈,在對二里頭遺址的探索中,找尋主干道是一項重要工作。
根據勘測記錄,考古隊在20世紀70年代便在2號宮殿基址東側探明了一條南北向大路,當時追探出200多米,因麥田澆水終止。20多年后,當許宏在已經發黃的圖紙中找到這一線索時,興奮之情難以抑制,他預感這條大路是揭開二里頭都邑宮殿區布局的一把鑰匙。
本世紀初,考古隊不斷向南北推進,最終確認這條南北向大路長近700米。而在當時,有老鄉說,他家地里的小麥長得不好。根據田野考古常識推斷,這最有可能是因為地下有質地細密的夯土建筑基址,導致土壤結構異常所致。經過鉆探,結果出乎意料,阻礙地下水下滲的遺跡不是夯土建筑,而是堅實的路土。考古隊員順藤摸瓜,發現居然有一條東西向的大路,與之前宮殿區東側大路垂直交叉,主干道的十字路口找到了,許宏稱其為“中國最早的十字路口”。隨后,第三條和第四條道路也相繼被找到。至此,二里頭都邑中心區縱橫交錯的井字形道路網重見天日。
已發現的4條大道,寬闊整潔,走向與1、2號宮殿基址圍墻方向基本一致。這種方向定位在二里頭遺址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考古隊員稱為“二里頭方向”。
“這一道路網既是交通孔道,又起著分割城市功能區的作用,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城市道路網,布局與方位概念顯示了二里頭都邑極強的規劃性,這是作為權力中心的政治性城市的顯著特征。”許宏介紹。
二里頭都邑中心區分布著宮城和大型宮殿建筑群,外圍有主干道網連接交通,二里頭遺址也被認為是規劃縝密、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而其中的宮城系古代都城中最早的宮城遺存。
延續“考古學者的探索”
許宏這樣評價二里頭遺址對中華文明的意義,“二里頭遺址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商王朝的中心區域,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至商王朝早期的紀年范圍內。因此,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探索早期王朝文明的關鍵性遺址。”
鮮為人知的是,二里頭遺址的很大一部分其實并不在二里頭村地界,而是在緊鄰二里頭村東南面的圪當頭村。
隨著跨越一個甲子的發掘,古老文明的面貌逐漸清晰。在二里頭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一條令人驚艷的綠松石拼成的中國龍。在3號墓清理過程中,墓主人骨骼顯露之前,已經有一些細小的綠松石片開始露頭。“開始并不驚奇,根據以往經驗,應該是鑲嵌綠松石牌飾的組件,但隨著揭露面積擴大,我們意識到碰上了十分重要的發現。”許宏說。
大大小小2000多片綠松石片,從墓主人肩部開始,直到胯部一帶,呈龍形蜿蜒分布,每片綠松石大小僅有2—9毫米,厚度僅0.8—1毫米,總長超過70厘米。“迄今為止在二里頭遺址周邊收集到的,以及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鑲嵌牌飾僅有10余件,大部分長度只有15厘米左右。”在《最早的中國》一書中,許宏如是記述,“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
如今,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都已開放,展示過去60年發掘的重大收獲,但遺址更完整的面貌仍有待考古工作者的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