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無邊界——詩人馮晏作品研討會綜述
“中國當代優秀詩人專題研討會”第一期暨馮晏詩歌創作研討會于1月12日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文藝思潮研究所和《作家》雜志聯合主辦。研討會由《作家》雜志主編宗仁發主持。
詩人馮宴
宗仁發認為,詩人馮晏從80年代初開始從未間斷詩歌寫作。“在山頭林立的詩歌浪潮里,她始終堅持并非帶有過多流派性與地域色彩的寫作,保有藝術的個性。在社會環境的喧囂變化中,馮晏的寫作是十分安靜、內斂的。正是她這種執著的探索,在使自己的詩歌有了越來越豐富內涵的同時,也能令人體察出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維時空建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光煒認為,馮晏是八十年代出道的女詩人,作品清新的風格,以及隱含著東北地域景致的韻味,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九十年代以來,當代詩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馮晏近年的詩也出現了某種超現實意味,閱讀《白霧》《小月亮》等詩歌能夠發現詩人的詩思更為沉潛和晦澀。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清華說,馮晏的詩歌很難去說清楚,因為她的詩歌是無形的,太大也太散漫,還變動不居。“她有敘述,更多的時候是議理,有談論,但更多又的像是喃喃自語。散漫,但又有內里的豐富與沉重、緊張與堅實;深遠,卻又有著隨時隨地的流散與不確定。這就是馮晏。”張清華認為,馮晏近幾年的詩變化很大,可以用“通透而輕逸”來形容。這種特質漲破了她那些經常纏繞著知識和概念的寫作。馮晏在接近通透的時候,偏不將詩意收窄,而是依然給予它們發散的可能。馮晏“無意識的活躍”將感性與思想、概念與知識在充滿著偶然與生動的境況中粘合起來,使之融于一體,成為四兩撥千斤的活體之物,仿佛“一條花蛇從夢中向外張望”,這些無意識活動具有超常的吞噬力和整合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發言時說,在他看來整個現代漢語詩歌尚屬于一種未完成的狀態,整個經典性的寫作,漢語的成熟度還屬于一個發展狀態。現代漢語的成熟度和經典性的產生特別需要一種原創性的想像力。就馮晏而言,她的重要性就是對這種想像力深度空間的開拓,甚至是拋棄了女性身份的一種開拓:一種神秘、眩暈、漩渦空間的開拓。夏可君認為,馮晏的詩歌是哲學式的,馮晏試圖以一種抽象玄秘的概念賦予它一種蝴蝶翅膀多變的美麗意向,用于抵達一種對不可摧毀之物的信賴,“這是中國詩歌能夠抵達的精神深度和想象深度的一個體現。”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敬文東從漢語的媒介轉變的觀點來談,他認為古代漢語是以味覺為中心,而現代漢語是以視覺為中心。“馮晏的詩是具有一種達難達之情的隱蔽主題。她后期的很多詩是很復雜的,她遇到的挑戰很艱難,可以說是一種高難度的舞蹈。馮晏的是一個慢慢完成的詩人,一個還在路上,值得期待的詩人。”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桃洲表示對馮晏的詩歌感受很深,從朦朧詩開始,不聲不響就寫了三四十年。“馮晏是一個安靜寫詩的詩人,不張揚、也不參加什么流派。她的寫詩就像神話一樣,很多人就這樣沉潛了,但她沒有。她是一個自足的詩人,馮晏的詩讓人很難找到其內核,如一個城堡找不到入口。”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周瓚說,馮晏的詩歌在近幾年給人強烈的閱讀印象,反映了她創作的突破。馮晏的詩歌可以放在女性寫作的語境中看,對女性詩歌的研究,需要有一種思維上的拓展,不是從性別的經驗去強調性別的差異,而是強調一種性別的協作。馮晏從寫作上具有一種自覺的嘗試與閱讀熱情,反映女性詩人在知識貯備、視野、經驗、感知上都和80年代不太一樣。
澳門大學教授姚風認為,馮晏的詩歌建立了自己的語言風格,具有非常高的辨識度。“她的詩很大,從空間到時間都很大。馮晏的旅行在詩歌中留下了痕跡,尤其是近幾年的詩,側重對新奇事物和宇宙的探索。”另外,馮晏的詩歌還具有晦澀的特點,需要讀者需要非常高的閱讀素養。
北京大學教授姜濤認為馮晏最近兩三年寫作的強度和密度非常大,個人風格很鮮明,有很強的思辨性和分析性,具有很強的哲學色彩。姜濤認為,馮晏對經驗態度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收集性,就是碎片式的,不斷的收進來,無論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另一方面是分解性,把經驗收進來之后一層層地解開,就像那經驗是盒子一樣,盒子里面會壓著很多、疊著很多層次,然后把它感嘆出來,用超現實帶動現實,用詞不斷的打開物,不斷地去推。“馮宴特殊之處在于其寫作有極端性,其關注的不是語言本身的快感,或者語言帶來的微妙復雜的詩意,或者對語言理解的張力,其關注的是詩的格局,是不斷地突破已有的感覺的、認知的框架和限制。”
河南大學副教授苗霞認為馮晏在當代女詩人中有點“另類”,這“另類”的表現之一有人說是“去性別化”和主智化,她認為馮晏的詩歌是建構意義而非表達意義,不是將固有的明確意義轉化到詩歌之中,而是以各種形式和手段來探索意義、創造意義。
肇慶學院講師吳丹鳳認為,詩人馮晏詩歌文本的時空敘述是一種時空敏感與哲學思維的集合。詩人在物理世界之上構建突如其來的衍生時空,傳遞一種芥子須彌般的時空哲學及現代美學審視。詩歌中時間碎裂、空間浮現。詩人在時間的碎裂之處觀看世界,運用一種突如起來的分裂與組合構造出神秘、而充滿張力的虛擬世界。
詩人馮晏在研討會最后回應:“詞語無邊界”作為這次活動主題,也恰好是她對詩歌寫作的一種概括。依靠詞語從簡單到復雜,從邏輯到突破邏輯,一層層疊加,建構,生成語言的意外。她很幸運她的語言一直把她帶到當代詩歌創作的方向思考中。“當代先鋒詩歌在詞語更大空間的處理上經驗越來越成熟。目前在詩歌的詞語碎片化使用上,似乎又看到了中國的古詩在對詞語的雕刻上所下的功夫。不同的是我們走出了古詩意境里依靠的情感邏輯,情景邏輯,狀態邏輯。碎片化的詞語運用在古詩里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一種觀念。當代詩歌創作正是處在打破這些完整闡釋模式的過程中。碎片化,強調詞語的無意義,探討如何在技藝上給詞語盡可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
為繁榮新詩研究,發現、推介當代中國優秀詩人及其作品,研究新詩在語言探索方面的更多經驗,進一步探索詩歌創作中所呈現的更大空間以及更多可能性,“中國當代優秀詩人專題研討會”將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文藝思潮研究所與《作家》雜志社合作的一個常年文學項目,每年將由詩歌評論家及詩人組成評委會,投票選出一位詩歌創作文本優秀的中國當代詩人作為研討對象,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
與會專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