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報告文學:時間的年輪
在文學的叢林中,報告文學的根深扎著大地,長得枝繁葉茂,挺拔高聳。一年有一年的生長,演繹成不一樣的四季風景。2019年的報告文學,經春歷冬,留下一圈清晰好看的年輪。
豐碩的主題寫作
丁曉原:所謂主題寫作,就是具有某種主題意向和題材指向的寫作類型。在報告文學這里,時代生活的主題就是時代文體寫作的基本主題。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講述中國故事,敘寫人民創造,歌詠民族脊梁,激揚時代精神,自然成為報告文學寫作的熱點。《人民文學》開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選作品”專欄,推出何建明的《大橋》、肖勤的《迎香記》、黃傳會的《大國行動》、侯志明的《挺起民族的脊梁》等作品,另有“時代楷模”欄目,《老兵戰艦》《一個人的燈火》《熱血青春在深山》等,記寫英雄、民警、生態保護區青年感人的故事。《中國作家·紀實》也設置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我和我的祖國’征文作品”專欄和“中國故事”“時代楷模”“新時代報告”等,大寫南仁東、張富清、李守江、王繼才、崔根良等英模先進人物的事跡和精神,也有《常州進行曲》《中國好萊塢》《加油站的故事》等別有意味的敘事。《北京文學》的“現實中國”是一方報告文學的熱土。《C919,飛向藍天》報告國產大飛機的制造,《騰籠換鳥》聚焦國企的深度改革,《英雄和他背后的英雄》主人公是“最美奮斗者”戰斗英雄麥賢得和他的夫人。《人民日報》有“逐夢70年”等欄目,發表了李春雷的《時代楷模 北京榜樣》、徐錦庚的《行走的脊梁》、鐵流的《“萊西經驗”誕生記》、白描的《三代人的采煤故事》等報告文學。《光明日報》也有自己的“中國故事”,《芳梅過上了好日子》《特殊救援》《萬米高空,“這廂有禮了”》等作品各具精彩。可以說,2019年報告文學寫作的主旋律鮮明強勁,有效地凸顯了國之大慶的主題氛圍。
劉 瀏:報告文學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2019年的最強音,報告文學以豐富的作品數量、較高的藝術質量致敬華誕。多家刊物以報告文學之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塑造時代觀念、人民形象為己任,2019年報告文學對現實給予了正面的、積極的呈現。陳言的《阻擊埃博拉》講述了在殘酷疫情下中國醫務工作者對國際實施人道主義救援的真實故事。埃博拉病毒席卷之下,死神讓數萬個家庭分崩離析,留下無盡的哭泣和絕望,“西方人大多離開了”,“富人躲了起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院科學家和科學家團隊不畏艱險、深入疫情,實施醫療救助,挽救無數的生命,用實力和行動證明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倡者的榜樣擔當。楊義堂的《泰山做證》追憶了新中國第一代寄生蟲病防治專家治療黑熱病的過程,透過翔實的史料、扎實的采訪,展現了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除了書寫英雄外,國慶主題報告文學還重點對焦平凡人。2019年第10期的《人民文學》,喜慶的紅色配以簡潔的美術設計,寓言于“指紋、年輪、河流和路程,與國家、民族、時代一直同生通向”。在這一期中,《一個人的燈火》寫的是普通基層派出所民警高寶來,他是千千萬萬無怨無悔、傾情奉獻的無名英雄中的一員,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在李春雷的《北京榜樣》里,有社區居委會主任殷金鳳、小巷管家梁萍、“彩虹探長”陳旭、小學班主任鄭丹娜、棄商從樹的環保人士廖理純、拾荒的體面人賀玉鳳、公交車暖心司機劉寶中、古建修復師吳書瑞、用珂羅版復制技術保護文物的李東方、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文明乘車監督員胡雅麗、公交站文明引導員劉月華、高鐵創新科研工作者賈利民,這些榜樣是可觸可感的身邊人,他們日常的工作,點亮了北京的高光時刻。
亮眼的名家新作
劉 瀏:作為報告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何建明、李春雷、理由、陳啟文等作家們激情不減,佳作頻出。何建明采寫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及其建設者們,揭秘這座“海上長城”的核心建造過程。一橋連三地,大橋是中華民族在“一國兩制”下的偉大勝利,《大橋》書寫的是實現偉大勝利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李春雷的《縣委書記》是繼穆青《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之后,又一部聚焦縣級黨員干部典型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李春雷通過細膩的描摹、精妙的藝術表達,刻畫出新時代黨員干部廖俊波有勇有謀、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形象。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書寫,報告文學的題材把握是其文體優勢。李朝全《最好的時代》選取浙江長興縣的發展樣本,通過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長興縣曲折坎坷的發展過程,生動反映長興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發生的變化,長興的“史記”可以成為縣域發展的模板和案例。陳啟文的生態報告文學《穿越共和盆地》先抑后揚,作者穿越西部高原共和盆地,痛心于人類曾經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索取自然后的悲劇,好在慘痛換來了警醒,如今正以科學的精神退牧還草,在荒漠上育苗種樹,盆地上的綠色希望冉冉升起。此外,陳啟文的《海祭——從虎門銷煙到鴉片戰爭》,以沉郁深邃的歷史大敘事,將新中國的現實推向了“國運與命運”的大背景中。
丁曉原:報告文學的寫作不僅需要歷練,具有非虛構敘事的意識和能力,更需要作者對于時代大格局的敏感和把握,以及為時代畫像、為人民立傳的初心和使命。2019年,一些資深的報告文學作家筆耕不輟,寫出了不負時代、不負自己的作品。黃傳會的《大國行動——中國海軍也門撤僑》以非虛構的方式,將中國海軍與撤僑關聯了起來,真實具體感人地展示了大國力量、大國擔當和大國情懷,同時通過對作品主情節線的有機穿插,再現了人民海軍威武自強的光輝之旅。作者自謂“此書謹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既表達了作者對人民海軍深摯的初心情懷,也正好給出了此作非比同類其他創作的意義。李鳴生的《敢為天下先》由航天移師航展,一部“中國航展二十年”史,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史的重要側影。梁廣大們“無中生有”的“敢”故事和“敢”精神,開辟了當代世界格局中一片遼遠的中國時空。周桐淦的《常州進行曲》盡管只是報告了常州一地的經濟發展,但卻十分及時并且富有力度地回答了重大的時代之問。在貿易戰的硝煙之中,為什么常州能“氣定神閑”?閱讀這部作品,你就會從中獲得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中國天眼·南仁東傳》體現了王宏甲寫作的特質,作品將“智慧寫作”與傳主再現有機地結合起來,穿插敘述與南仁東事業相關的天文學知識與人事,對人物的表現豐滿靈動,寫出了一顆真實的立體的富有情趣意味的靈魂。年近古稀的李迪煥發文學的青春。作者行走青海、西藏、新疆九省區,寫成了《加油站的故事》。作品敘說加油站員工“他們的酸甜苦辣,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夫妻恩愛,他們的兒女情長”。普通勞動者的日常生活故事,有著真切的生活滋味和感人的人性之光。我們致敬尋常中的偉大,也致敬行走萬里的寫作者李迪。
可觀的青年寫作
丁曉原:青年作家強則文體文學強。雖則我們尚不能認為目前從事報告文學寫作的青年作家隊伍已經是一支勁旅,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批有志于報告文學的年輕寫作者正在辛勤耕耘播種,已經收獲了初步的果實。四川陳果的《勇闖法蘭西》是一部題材和題旨都有價值的作品。作品的主人公是只有小學文化的普通退休職工羅維孝,但他自有個人志向,單騎從四川穿越亞歐多國到達法國。這不只是一個極限運動的精彩故事,在這樣的故事中,更有著改革開放時代中國社會進步的映像。羅維孝們的個性張揚、精神自強,正是這個偉大時代所生發的巨大的歷史性成果。湖南作家曾散的《半條被子》《文武奇才陳奇》等作品,深挖紅色資源,講述感人的初心故事。北京“85后”作家李琭璐的《“賈立群B超”煉成記》,記寫超聲科醫生平凡而偉大的故事,以具體鮮活的細節敘事,凸顯了時代楷模敬業、專業、仁愛的精神形象。
劉 瀏:青年報告文學家的創作新意滿滿、“潮”氣蓬勃。王國平的《常熟的文化傳承有多“熟”》匠心獨運,從“750、93、15”三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數字說起,勾連出常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古今傳承與時代創新。王子瀟的《高原上,這群純粹的人》調動所有的觸覺去感受“冬日入藏的純粹”。跟著“我”的腳步,見到了一位位純粹的人。河北青年黃軍峰是近年來較為活躍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他的《特殊救援》不受歷時性限制,故意打亂時間軸線,放大以秒計數的救援書寫,讓人真切感知到爆炸的危險和情況的危急,與救援的迅速和救援人員的英勇形成鮮明對比。
多姿的巾幗寫作
劉 瀏:女性報告文學作家的創作時常帶給我驚喜和感動。她們用堅韌克服困難,用溫柔裝點文字,用精神的火光照亮人心,她們的作品豐富了報告文學的審美表現。有句話說“報告文學七分采三分寫”,報告文學的創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采訪上,這也是報告文學寫作的難度所在。盡管如此,女報告文學作家們沒有讓讀者失望。杜文娟的《巖蘭花開——汶川大地震傷殘人員生存狀況調查》是汶川大地震11年后對幸存者的深度采訪,這些在大難中煎熬過的喪子父母、地震孤兒、重組家庭、長大了的傷殘孩子、重度傷殘的中老年男女等,是作者一直牽掛的人。杜文娟無數次走近他們,或者說她從未離開,她的文字將他們與我們連接起來。俠子的《生命的最后一站——老年病房采訪記》也是引人深思的作品。因母親患病,作者“潛伏”老年病房3年,根據這段時間里的真實見聞,寫下了那些生命即將消逝者的故事。作品探討的維度不僅有關生命與健康,還有子女面對重病父母時的不同表現和復雜心情。這些故事里的喜怒哀樂,與每個家庭歷史和個人成長緊密相關,反射出親情的多樣性。優秀的女性報告文學寫作者能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能從瑣碎的日常里撿煉生活真經。翹楚的《我在美國的陪讀生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利落拋出,出國前對國內教育的困惑,出國后面臨的環境、語言、習俗的不同,女兒青春期的焦慮和面對全新環境的無措,母女二人的矛盾沖突以及互相理解共同成長……陪讀母親真切的經歷和感受,在出國留學非常普遍的今天,給人以啟示。長江深諳采訪技巧,能敏銳、準確地把握采訪對象,通過真誠地與受訪者交流,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明月村的“月亮”》中,長江去到的地方是一個剛剛完成脫貧、正在努力探索新的生活樣態的村子。作者走進明月村,通過村中人尋找”不僅原來外出打工的農民回流家鄉,連城里人也紛紛前來定居、創業和生活”的答案,也找到了生活的答案——“只要生活好,哪里不是天堂?”
丁曉原:你作為女性觀察者,對女作者的報告文學寫作自有敏感和關注。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新時期報告文學的繁盛,其中有著黃宗英、陳祖芬、柯巖、孟曉云、涵逸、李玲修、霍達、劉茵、謝致紅、曹巖等女作家的突出貢獻。近年來,女作家的報告文學寫作別具特質,確實很值得我們關注。湖北周芳深入特殊的場域,以自己身份轉換所得的親歷親驗,寫作出版了《在精神病院》《重癥監護室》。在精神病院和重癥監護室,人的生命有著不一樣的景象,其間發生的故事既有生命瀕危者和異變者的獨特形態,也有與之相關的五味雜陳的人性與人情,這種另異的書寫關乎人類共通的生命主題。我想特別提及湖南女作家的創作情況。楊豐美在五四運動100周年這樣重要的歷史節點上,出版了長篇《先聲》。作者走進新民學會成立前后的歷史現場,真切具體地再現了毛澤東、蔡和森等革命先聲者豪邁俊秀的英姿。另外,作者與紀紅建合作出版了作為“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一種的《世界屋脊的光芒》,記寫中國科學家青藏高原的科考故事。謝慧的新作《古丈守藝人》記寫的主要是古丈茶藝和茶人、茶事,但其意涵所及包含了產業扶貧、非遺傳承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這是一部意旨豐富、敘說精雅的報告文學。尹紅芳的《公安英模官同生》《苗鄉“保爾·柯察金”的逐夢之路》等作品,謳歌和平時代的英雄,書寫感人的扶貧先進人物。此外,王麗君的《一生承諾》講述感動中國人物謝海華、謝芳夫婦尋常而卓越的人生故事,余艷的《老兵戰艦》追憶中船重工犧牲的專家,《大國引擎》報告國防科大超算團隊的自主創新。
走向審美的寫作
丁曉原:我這里所說的走向審美的寫作,至少包含兩個義項。其一作為一個過程,近年來的報告文學創作,作家有了更多的意識自覺和相應的能力提升,我很樂見不少作品的文學品相顯現出美觀;其二,作為一種期待,報告文學需要作家付出更多的審美化努力,目前更多強調了題材題旨的重要,但缺失對于讀者審美召喚力的滿足。將有價值的生活存在轉化為具有審美性的非虛構作品,我們需要注意對報告對象作有效的提取、有機的組織(結構設置、材料配置等)和有“我”的表述。2019年的一些報告文學,特別是一些報章作品,很值得我們關注。徐錦庚的《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紀事》,以傳神的白描簡筆,通過“輪盤上的將軍”“泰前五朵金花”“獨臂俠”等人物的敘寫,富有雕塑感地寫實、寫活了泰山挑山工“步步穩,擔擔重,汗如泉,勁如松”“青春獻泰山,風光六大眾”的精神形象。鐵流的《“萊西經驗”誕生記》在時代性主題的攝取和呈現中,顯示出它的獨特價值。這是一篇以短制反映時代宏大主題,在尺幅之中精繪中國鄉村的優秀作品。作者精心構篇敘事,用力于人物性格化再現,使作品既有長篇的基本容量,而無長篇常有的空疏蕪雜。徐子建的《父親的軍裝》寫他父親徐成沄不一樣的人生故事。103歲的徐成沄先是國民黨的軍醫,后參加共產黨,獲得抗戰紀念勛章。家族故事、個人故事和民族故事渾然一體,個人視鏡中透見波瀾壯闊的大歷史,豐富多質,讀來別有意味。航宇以“路遙最后的日子”見證者的身份,記寫《路遙的時間》。一個偉大作家在生命的倒計時中,有著怎樣的艱難無助、沉郁無奈,牽引著讀者的心。胡美鳳的《流風》是江陰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杰”的合傳。作者比較好地處理了傳記寫作中真實性與文學性的關系,使所寫人物既事信而不誕,又能得形見心傳精神。
劉 瀏:報告文學的審美問題,確實是十分重要的。報告文學作為時代文體、文學表達,應該是兼具責任擔當和審美意義,兩者合為激發閱讀的驅動力。《英雄和背后的英雄》一開篇,作家楊黎光就打開了我們記憶的盒子,麥賢得英雄的形象就像跑馬燈一樣在腦海里閃現。然而隨著敘述的推進,幕后英雄逐漸走進我們的視野,她就是英雄的守護者——麥賢得的妻子李玉枝。半個多世紀以來,她對丈夫的悉心照料和兩人的溫情相伴,其中的動人故事以蒙太奇的方式被濃縮進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之中。紀紅建的《平凡與偉大》給人質樸平和、細膩雋永的印象,讓我們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平凡的一面。紀紅建不走新鮮獵奇的道路,而是踏踏實實、娓娓道來。他筆下的袁隆平鮮活、親切,甚至還有些可愛,讓人心平氣和地閱讀完之后回味無窮。回過頭來,我們再談走向審美的寫作。其實,很多報告文學作家已經很重視和強調審美性的問題,比如何建明、徐劍、李春雷、趙瑜等人。我覺得報告文學應該和其他文體一樣,具有巧妙合理的敘事結構、千錘百煉的語言文字、生動鮮活的人物刻畫、獨具風格的創作呈現、深刻思辨與真情飽滿的寫作傳達,而在這些表征之下,是報告文學作家要真正“把心交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