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機車》連載二
11、滄桑砥礪:中國機車奏響民族工業時代的最強音
1988年8月9日,當時已年近八十高齡的李先念主席揮筆為大機車題寫了“機車搖籃”的橫幅。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鐵路運力緊張的問題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國鐵路的發展相對較慢,1991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鐵路完成客貨運量增長了近43倍,而這期間鐵路營業里程僅增長了1.4倍,機車只增長了2.4倍。但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工業產值每增長1%,鐵路運貨量就應當增長0.5%。當時,中國人均擁有鐵路4.5厘米,居世界100位之后,與此對應的鐵路單位負荷強度卻居世界第一位。1991年,中國鐵路平均負荷量是2579.4萬噸公里,是日本的1.98倍、美國的3.43倍、印度的3.28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鐵路要完成客貨運量的大幅度增長,任務十分艱巨。
中國鐵路線上的“大連制造”
市場經濟大潮滾滾而來,始終有訂單、有任務、不愁吃喝、旱澇保收的大機車人一下子跌入危機的旋渦。大機車人開始以全新的理念,迎接中國鐵路大時代的到來,奏響了中國機車建設的最強音……
1991年9月,大機車生產的內燃機車已經達到了2000臺,內燃機車品種已經達到16種,貨車類型達到36種之多,一等品率也連續11年達到了100%,為中國鐵路大動脈不斷地輸送著新鮮血液。當時,大機車生產的機車在中國鐵路上占有巨大的比重,最高峰時達到60%,可以說,在中國鐵路線上,到處都飛馳著“大連制造”。
根據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中國鐵路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開始全面走向市場化。鐵道部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大膽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膽利用外資、合資或者獨資修建鐵路;積極發展合資企業,同時加大利用外資的力度,對于鐵路急需的國外成熟的先進技術設備和成套的生產線要直接引進;搞好對外技術交流,發展對外經濟;積極支持有條件的鐵路集團和期貨公司爭取自營進出口權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國際聯運。
鐵道部開始全面轉變職能,實行政企分開,開始了走向市場的新里程。
市場經濟的大潮涌來,也給大機車帶來了危機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機車工業雖然不斷發展壯大,但產品單一,產品開發相對滯后,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相對較弱。
第一份國家海外訂單
翅膀硬了,就要高飛,是金子,就要發光。大機車的決策者們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市場,勇敢地開始了國際競爭的征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機車在機車產品已經穩固占領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同時,開始向國際市場挺進和沖擊。
經過多次技術改造,再加上實施走出國門與國外合作等舉措,工廠具備了開發生產世界先進水平內燃機車的實力。國家也適時地做出了用大機車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的決策,引起了國際市場的強烈震動。許多國家和地區派團到大機車考察,洽談購車業務,大機車的國際知名度一路高漲。
大機車憑借著多年積累的雄厚實力,先后在國際競標中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等老牌知名機車大公司展開較量。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家世界知名大公司,中國機車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它再也無法忽視大機車這樣的中國企業。
20世紀80年代最后一個春節后的大連,雖然已過立春,嚴冬卻并沒離去,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似乎還很遙遠,尤其是夜晚異常寒冷。深夜已至,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夢鄉,而大機車設計部的一間間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技術開發中心的科技人員正在伏案工作,他們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出口內燃機的設計任務,正埋頭苦干,挑燈夜戰。
大機車將向緬甸首批出口6臺干線電傳動機車,這是中國機車出口歷史上的第一份國家海外訂單。
直到1989年,中國還沒有生產出一臺出口的內燃機車,更別說進入國際市場參與機車行業的競爭。生產出口機車,使中國機車走出國門,讓大機車生產的內燃機車打入國際市場,這是大機車人的理想,也是歷史賦予大機車人的使命。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緊鄰大機車的繁華的西安路商業街開始了玫瑰的傳遞,幸福的氣息到處流淌,而在大機車大院內卻呈現出異常繁忙緊張的氣氛。大機車人要在短時間內把生產的內燃機車打入國際市場,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保障,時間上也不能有丁點兒的浪費。大機車人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當時遇到的各種困難:由于中國鐵路機車限界和軸重與國外不同,12缸柴油機的功率要從現有的1985千瓦提高到2205千瓦,需要做較大的改進,還有許多部件,尤其是車體幾乎需要重新設計,還有其他讓人意想不到的困難時時在考驗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勇氣。
困難即是挑戰,更是機遇,出口機車不僅關系到大機車的效益和未來,也關系到國家聲譽,困難再大,也要克服。大機車許多工程技術人員把行李搬進工廠,抓緊攻關、突擊,大家上下一心,不肯錯過市場給予企業的這次良機。為了造出出口機車,大家自覺貢獻力量,一幕幕挑燈夜戰的畫面,至今讓人難忘。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車體轉向架室的工程技術人員就開始加班加點,大家集思廣益,一起研究討論方案。為了搶時間,大家一連20多天在廠里搞設計,許多人夜里就睡在單位。系統室、綜合室、柴油機室、電氣室等等,到處都是工程技術人員忙碌的身影。技術開發中心的老工程師們不僅參與了方案設計,還和廠領導一道參與了與外商的談判,爭取到主動權。他們為了給談判提供可靠的技術數據,和年輕人一樣加班,整個設計團隊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出口發動機的設計任務……
1993年6月5日下午3點50分,標有“中國大連機車車輛廠制造”字樣的首批出口緬甸的內燃機車,發出歡快的汽笛聲,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徐徐開動,從大機車駛出,走出國門。這是我國干線電傳動內燃機車首次走出國門,闖進國際機車市場,實現了中國干線機車出口零的突破。它向世界宣布,中國機車已經正式亮相國際市場。
首批出口緬甸機車的成功,開啟了中國機車出口的新里程,也堅定了大機車人制造中國最好機車的信心,他們要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在國際機車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機車為緬甸生產的“CKD7型”米軌內燃機車是按國際標準進行設計和生產的,從產品設計到組裝試驗全過程都設立了質量管理和檢驗體系,運用了工廠幾十年生產大功率干線內燃機車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先后攻克了質量關、柴油機發電機組試驗關、機車水阻試驗關、轉向架性能試驗關等關鍵技術難關,并在設計、工藝和材料方面采用了20多項當時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
由于緬甸不具備機車制造能力,多年來,緬甸使用的機車基本上都是從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購買的。此次出口緬甸的內燃機車是一種全新型米軌機車,車型是全新的,與“東風4B型”機車相比,零部件不具備通用性和互換性,而且制造時間短,質量要求高,給設計與制造帶來了很大困難。然而,敢打硬仗、敢于啃硬骨頭的大機車人運用幾十年制造機車的豐富經驗,提出了“造國際名牌機車、創一流產品質量、開拓東南亞市場”的口號。全廠萬名職工用智慧和汗水,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僅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從設計到制造的整個過程。
出口緬甸機車的研制成功表明,中國機車車輛工業不但有能力提供本國所需要的各種鐵路運輸設備,也完全具備向國際市場提供鐵路干線牽引機車的能力。
緬甸國家鐵道部部長吳溫盛在出口緬甸機車的竣工典禮上激動地說,以往緬甸鐵道部用的機車和卡車都是從德國和法國引進的,這次是第一次買中國的內燃機車,也是第一次買亞洲國家的內燃機車。從這次合作開始,我們緬甸的鐵道部要購買更多的中國內燃機車。
出口緬甸的機車出廠
分三批亮相緬甸的22臺“CKD7型”內燃機車,以其適應當地線路的設計、耐久可靠的性能和極低的故障率等優良品質為中國機車贏得了好評。尤其是緬甸北部山勢險峻,最高海拔2000多米,線路坡度最大達到40‰,如此大的坡度世界少有。而承擔這些地段運輸的大連機車發揮著其他國家機車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良好的產品形象和完善的技術服務,不僅受到了緬甸鐵路官方的高度稱贊,也為自己贏得了國際聲譽,產生了輻射和連鎖效應。
大機車出口的機車以可靠的質量、合理的價格和優質的售后服務,在緬甸一炮打響,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也贏得了一批又一批的訂單,從此在東南亞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都有了一定的聲譽。對緬甸的機車出口,是中國內燃機車首次沖出國門,實現了我國干線機車作為商品出口零的突破,從此,世界鐵路機車市場上有了中國的一席之地,也開啟了中國機車走向國際化的新紀元,為大機車從亞洲挺進非洲、歐洲、南美洲等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大機車走向世界贏得了先機。
1993年3月8日,在香港舉辦的“大連—香港經貿合作洽談會”上,大機車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簽署了關于合資建立通用電氣大連機車公司的合作備忘錄。雙方同意在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通用電氣大連機車公司,公司組裝電傳動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等多種產品,配件以大機車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伊利機車制造廠生產為主,產品70%銷往國外。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擁有50%的股份,合作期限暫定為20年,通用電氣大連機車公司擬訂年組裝機車50臺,投資總額暫定為1400萬美元。
簽約現場,美國通用電氣司高級副總裁、亞洲地區總裁麥克諾尼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和大機車合作,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對公司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勇敢的“自我淘汰”
“你想用賣糖水來度過余生,還是想要一個機會來改變世界?”這是喬布斯說過的話。然而,要做到將已經取得的成就推翻并改進,需要勇氣和膽量,更需要足夠的智慧……
1994年,大機車提出了重振雄威、再創輝煌的發展新戰略,由“上產量、保質量、守任務、等市場”迅速調整為“上檔次、上品種、爭市場”,形成了多元化經營的新格局。
此時的“東風4B型”機車已經成為中國鐵路的主力車型,而且市場需求量大,產品供不應求。進入20世紀90年代,高速重載已經成為世界鐵路牽引動力現代化的方向,也是中國鐵路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按鐵道部的“九五規劃”,“九五”期間要將京滬、京廣、京哈三大干線旅客列車時速提到140至160公里,其余干線提到120公里,在繁忙干線逐步開行5000噸級重載列車,其他干線也要采取措施提高牽引重量。
此時的大機車已經成長為鐵道部的骨干企業和中國機車行業的領軍者,大機車再一次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開始了走客運提速、貨運重載道路的新傳奇。
1995年,中國質量協會向大機車頒發了印有金鑰匙標志的質量體系認證證書,使之成為我國內燃機車行業首家獲得質量認證的企業,工廠主產品拿到了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東風4型”內燃機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評為遼寧省和大連市名牌產品。
大機車在淘汰“東風4A型”內燃機車后,又生產了“東風4B型”內燃機車,這種車型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并廣受用戶好評,一度成為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但大機車人以敢于超越自我的勇氣和智慧,在“東風4B型”內燃機車最炙手可熱的時候,做出了盡快淘汰“東風4B型”,開發新型內燃機車的決定。
大機車人始終對市場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認為,再好的產品也不是永恒
的,在產品最搶手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淘汰,敢于淘汰自己是進步,而如果讓別人淘汰,就是落后。雖然“東風4B型”內燃機車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主力車型,但是在重載和提速機車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及早轉型,總有一天會丟掉這塊“金牌”。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鐵路已經進入了高速重載、機電一體的時代,而中國鐵路運輸還存在著貨運不重、客運不快的局面。按照“超前一步規劃,領先半步實施”的大市場方略,結合中國鐵路現狀,大機車將新產品的目標定位在既能從事客運140至160公里的高速牽引,又能滿足雙機牽引5000噸貨物重載要求,還要適合在鐵路條件差、曲線半徑小的特殊區段運行。
在中國鐵路處于歷史性轉折的關鍵時刻,大機車以實現全面提速提載為己任,以雄厚的技術力量開始了新車型的研發工作,僅用了10個月時間,成功開發研制出迅速提速提載的最佳車型——“東風10型”內燃機車。“東風10型”內燃機車的開發研制成功,加速了中國鐵路全面提速提載的進程,它迅速成為我國鐵路牽引動力的主力,為中國鐵路運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大機車大膽自我淘汰,從“東風A型”到“東風B型”,從“東風B型”再到有著“藍精靈”美譽的“東風4C型”,幾代機車,功率一代比一代大,油耗一代比一代低,廠修期一代比一代長,為用戶增加的效益一代比一代多,形成了大產量、多品種、低儲備、快節奏的生產格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彰顯著雄厚的實力,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與以往的“東風”系列車型相比,一車多用的全新“東風10型”內燃機車有著許多優異的特性,既可以從事準高速牽引,又可以從事重載牽引。其設計技術是柔性的,既為高新技術發展留有出路,又對不需要技術的用戶應用成熟設計留有退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國家、不同線路、不同運量、不同限界、不同技術檔次、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用戶需要。這種機車的特點,一是功率大,能多拉快跑。“東風10型”內燃機車最大功率6000馬力,牽引20節旅客列車,時速可達150公里;牽引5000噸貨物列車,時速可達85公里;牽引4400噸貨物列車,時速可達90公里。這在中國機車發展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二是適應性強。“東風10型”內燃機車可作為單機使用,也可以作為多機重聯操作;載重可以在19噸到23噸之間按需選定;軌距可以在米軌、準軌或寬軌之間根據需要選擇;機車車體可以是棚式流線型或者外廊式罩型;機車控制可以使用簡易的機械液壓調控系統,也可以裝備多CPU多任務的微機實時控制系統。三是起動快,平均運行速度高。起動牽引力達到605千牛,牽引20節旅客列車起動后,11分鐘內時速達到140公里;而牽引11節旅客列車,7分鐘內時速可達到160公里。四是制動好。機車采用兩級帶擴展的電阻制動,輪周最大制動功率可達4970千瓦,機車牽引20節旅客列車時,即使在21‰的坡道上下坡,也能確保機車時速在35至75公里范圍恒速運行。同時,這種機車還有運行平穩、省油、結構簡單、通用性好、雙軌重聯質量高以及靈活方便等諸多特性。
一車多用的“東風10型”內燃機車的開發研制成功,為中國鐵路提供了先進可靠、適應性極廣、高速重載、多拉快跑的嶄新車型,標志著大機車內燃機車設計制造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成為中國機車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和走向輝煌的新起點。
大機車的“中國心”
《莊子?秋水》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燕國有一個少年羨慕趙國人走路的樣子,便去趙國首都邯鄲,細心觀察行人走路的姿勢,并竭力模仿。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走路能力,結果只好爬著回國……
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大機車一開始的引進合作,吸引了國際上許多大公司的目光,一些國外大公司主動向大機車伸出了橄欖枝,要求合作。而大機車人始終堅持,技術合作可以,
但是改換牌子不行,大機車人要讓“東風”這個“國寶”,永遠擁有一顆中國心。
大機車最早與英國里卡多公司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開展技術合作時,合作起點非常高。在合作中,大機車始終堅持引進當時合作方的最新技術,而不是要他們已經投產的成果。同時合作方案由雙方共同審定、設計、評價、分析,共同運行,把培養人才作為技術合作的目標,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培養一批自己的高科技人才。
在討論改進柴油機缸套設計方案時,大機車人大膽提出了保證剛度、加強冷卻的方案,對方給予了高度評價,把他們當初認為是“小學生”的中方,當成了平等的合作伙伴。
技術引進不是丟掉自我,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正確處理引進技術與保護民族工業的關系。保護民族工業不是保護落后,而是在當時中國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把國外先進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使中國機車產品的檔次和質量盡快提高。這種拿來,不僅拿到了先進的柴油機、機車,還拿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英國生產的油泵嘴、美國的電機電器和微機控制新技術及機車帶擴展的電阻制動技術等等,從而使大機車借梯升高,使只有幾十年歷史的后起之秀“東風”系列機車迅速地縮短了與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國外先進機車的差距,使“東風”系列有了質的飛躍。
中國心,機車情,這是大機車人永遠不變的情懷。
大機車尊重知識和人才。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機車創建了技術中心,匯集了機車設計的高精尖人才。同時,實行總工程師負責制的產品開發和科技攻關改進,對取得重大成果、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予以重獎,保證開發資金,保證了現在型、改進型、發展型、未來型產品滾動開發的實施,讓人才走出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正是因為有一支過硬的技術人才隊伍,大機車才與一些盲目引進、在引進中喪失自我的企業不同,大機車在引進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注重發揮人才優勢,將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使引進技術“國產化”,而不是把中國產品他國化,保持“東風”機車永遠有一顆不變的“中國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