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杏培:“頭部寫作”與王蒙革命浪漫主義的起源問題
王蒙曾借用作家林斤瀾所說的“紅燒魚”的比方,把自己寫于20世紀70年代新疆時期的《這邊風景》稱作他的寫作的“中段”,后來批評家便開始援引“中段寫作”指稱王蒙50年代后期到新疆時期的寫作。
2024-12-22
-
作為可讀性文本的老藤小說
摘要:作品的可讀性由自身品質同讀者期待視野的融合所形成,是其政治與美學功能實現的基礎,在當代媒介融合的語境中變得尤為重要。
2024-12-22
-
徐遠昭:蓬勃的鄉村與芬芳的女性
鄉村生活經歷對周瑄璞的創作具有重要影響。
2024-12-22
-
百年中國文學里的姐妹情誼
《重塑姐妹情誼:社會性別意識與現代女性文學譜系的構建》是學者、批評家張莉最新的學術評論集。
2024-12-22
-
《心上過天風:壬寅詩馀二百首》:被天風吹過的心靈
以前常讀林在勇先生的詩作,頗感驚艷,曾寫下一句評語:“以誠齋之小制,騁東坡之大才。
2024-12-22
-
秦山里的“中國故事”
軍旅作家丁曉平新近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秦山里的中國》是一部令人欣喜的佳作。
2024-12-22
-
追逐的是魚,更是生態的重生
《逐夢遠洋》來其 著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來其為中國當代的海洋文學貢獻了一部好作品。
2024-12-22
-
作為可讀性文本的老藤小說
摘要:作品的可讀性由自身品質同讀者期待視野的融合所形成,是其政治與美學功能實現的基礎,在當代媒介融合的語境中變得尤為重要。
2024-12-21
-
不一般的《向死而生》傳遞愛與希望
是作家選擇題材,還是題材選擇作家,從來都難以一概而論。
2024-12-20
-
在文學訪談中展現作家個性
舒晉瑜的《中國女性作家訪談錄》輯錄她與當代重要女性作家的深度對話,內容中有對文學審美理念、文學形式的探討,也有對文學實踐、作家生活、文學現場、文學生態的交流,還有那些同性之間心有戚戚和旁逸斜出的亮點。
2024-12-20
-
當下工業文學與時代進程合拍
【當代文學現場脈動觀察】 12月7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4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其中有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
2024-12-20
-
新質生產力澎湃涌動的立體書寫
徐劍與李玉梅合著的《強國記——中國知識產權的力量》(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中國好書”2024年5月推薦書目),不僅是對中國知識產權發展歷程的深刻剖析,更是對大國工匠精神與新質生產力澎湃涌動的生動寫照。
2024-12-20
-
一代學人的使命與擔當
甘肅文化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雅學堂叢書”首輯共10本,秉持“大家小書”理念,請人文社科領域學術大家以學術隨筆形式,向大眾介紹其學術、思想及最新研究成果。
2024-12-20
-
展現城市小說創作的別樣風貌
近日,張建全的小說集《那時深圳愛情》入選2024深圳讀書月“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榜”。
2024-12-20
-
何以在二十四節氣里讀懂中國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以“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為名,于2016年申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2024-12-20
-
遼京《白露春分》:“像一只倦鳥停在鼻尖”
“像一只倦鳥停在鼻尖”是遼京在她的長篇新作《白露春分》里對死亡的比喻,唯美而有詩意的語句很難讓人聯想到死亡,正如遼京以極平和的文字講述著我們最不愿談起的話題:衰老和死亡。
2024-12-20
-
《大遼河》:河流的精神重生與美學發現
長篇小說《大遼河》獲得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為寫作此書,作家津子圍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走遼河”,從西遼河的源頭老哈河、西拉木倫河到東遼河的源頭,再到盤錦和營口的入海口。
2024-12-20
-
《江南物語》:“江南是我永遠的原鄉”
張建安的理論文章大多浸潤著一種傳統文化人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思考,彌漫著一種濃郁、誠摯的詩性情懷。
2024-12-20
-
《鵑漪》:去真實的生活中磋磨
杜梨的中篇小說《鵑漪》有著綺麗夢幻的超現實外觀。
2024-12-20
-
澳門的文學是流動的文學
澳門的文學是流動的文學,也是漂泊的文學。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