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連載一
不與“窮人”交朋友
日本首富系完山郎有句名言:“不與窮人交朋友。”他的話曾經讓很多人不解,難道窮人就不能擁有朋友嗎?其實,他的真正意思不是嫌貧愛富,而是強調一個人在成長中要保持永遠向上的心態,必須有幾個重量級的朋友引領自己不要安于現狀,否則,如果只生活在一群不如自己的人中,談何進步?
著名的勵志專家陳安之曾經說過:如何快速地搭建有益于成功的人際關系,就是先找到一個能幫助自己成長的圈子,再讓自己融入這個圈子中。這話說得頗有道理,就好像我們想要釣魚,必須先找到有魚的池塘,才可能釣到魚。要想自己早日搭建有助于自己成功的人際關系,就必須首先找到能夠有益于自己成功的圈子。圈子對了,事就成了。下面這個很有趣的哲理故事,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父親和兒子來到一個魚塘邊釣魚。不一會兒,父親就釣到了好幾條大魚,兒子卻一無所獲。
兒子實在想不明白,便來到父親身邊,向他請教釣魚的秘訣。
父親說:“如果你確定要釣什么魚,你就準備做一系列的選擇吧。選擇的正確與否決定你能否釣到魚,或者更準確地說能否釣到大魚。”
父親將魚鉤準確而且有力地拋向水面,然后坐下來看著魚塘說:“釣魚也許應該靠運氣的,不確定性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我們都做了對的選擇,是否成功則要靠天意?但是釣魚不是傻瓜游戲,你對釣魚了解得越多,你的選擇就越正確,你釣到大魚的概率就越大。”
“首先,要挑選一片水域。如果你想釣鯉魚或者鯽魚,那么必須在淡水區域,比如在水庫、魚塘,或者在一條不大湍急的小河邊。如果你想釣鯨魚,也許需要駕著漁船進入深海,享受驚濤駭浪的刺激。”
“魚并非均勻地分布在所有的水域,同一區域,有人能夠釣到大魚,而另一些人釣到的總是小魚。因此,選擇池塘變得十分重要了。在這個池塘釣魚,我是經過反復選擇的,而你則是完全盲目的,盡管我們碰巧遇在一起了,但是我們卻有區別。這種區別在于我知道自己的選擇,而你是隨機的。也許你能有好機會,但是機會不可能總是眷顧你。真正的成功需要積累和理智的選擇。”
一邊說著話,父親又釣到一條大魚。
父親接著說:“如果你選錯了池塘,拿著魚竿傻傻地坐在池塘邊,那還不如坐在花園的長椅上瞇著眼睛曬太陽呢!如果我們在一片只有小魚的淺水區徘徊,我們又怎么能夠釣到大魚呢?要想釣到大魚,就要到大魚生活的水域去。”
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水才能釣到好魚。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喝玩樂;和智者一起,勤于思考。這些話說的道理是一樣的。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和什么樣的人接觸。
如果你想成為健康的人,那你就和健康的人做朋友,他會告訴你保養身體的知識;如果你想成為快樂的人,你就和快樂的人做朋友,他會告訴你如何擁有積極的心態;如果你想成為公司的主管,你就和高級主管做朋友,他會告訴你如何管理和經營;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商人,你就和商人做朋友,他會告訴你如何投資做生意。
好水才能釣到好魚,要成為成功人士,就要多和成功人士做朋友。
即使自己現在與強者有較大的差距,只要有機會與他們相處,就是他們不經意地談時尚生活、聊藝術欣賞,也會在你心中埋下追求的種子,生成奮斗的動力。假如你每天接觸的是灰心喪氣、怨聲載道、一事無成的人,你能從中吸取前進的力量嗎?你會讓內心充滿進取的力量嗎?
好水才能釣到好魚,要想在你的朋友中增加一些成功人士,就必須到成功人士集中的地方去。想出人頭地,就要和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就要和成功的人交朋友。
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拓展自己人際關系的方法也是豐富多彩的。找對了方法,就會很容易地建立起自己的優質朋友圈。
懂得拓展人際關系,讓資源勢不可擋
毫無疑問,朋友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因為沒有人是三頭六臂,誰都難免需要別人的幫助,特別是在人生征途中感到自己勢單力薄時。那么,你知道構建什么樣的人際圈子最能帶給自己幫助嗎?你有沒有充足的朋友圈?全美人際關系專家哈維麥凱甚至直白地問這個問題:“如果凌晨兩點,你急需要70萬元錢,你有多少個朋友會不問理由、二話不說、迅速到銀行匯錢給你?”
問題雖然直白,但確實表明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社會學家博恩?希斯有一套著名的理論——1∶25裂變定律:如果你認識一個人,那么通過他,你就有可能再認識25個人。這套理論曾被西方商業界廣泛采用。他們在營銷過程中,推行微笑服務,讓服務人員不要得罪任何一名顧客,因為在每一位顧客的身后,還可能潛藏著25個客戶。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每個人都想馬上拓展自己的人際圈。但是,有的人覺得和人拉關系不外乎吃吃喝喝,其實不然。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拓展自己人際的方法也是豐富多彩的。找對了方法,就會很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優質人際圈。那么就來學習一下適合自己的拓展人脈的方法吧。
1.提升自己的價值
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是個有用之人,這是最核心的。人際間相互來往的目的無外乎互惠、互助、互利,雖然并非所有的人際交往都以功利為目的,但能夠長久保持密切往來,一定是以情感為紐帶并存在利益關聯。
2.主動出擊,勇于說第一句話
人際關系來自于個人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圈。如果你是個有心人,時時刻刻都有拓展人際關系的機會。要敢于向陌生人說第一句話,把握結交朋友的先機。比如在上培訓班的時候,你就可以以筆記沒記全為理由,向周圍的人借用筆記來抄寫,并夸對方眼明手快,聽課認真,很自然地就可以繼續交談其他話題而成為朋友了。
3.樂于和別人分享
不管是信息、金錢利益還是工作機會,懂得分享的人,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賺錢機會非常多,一個人無法把所有的錢賺走。”這是潮汕人的生意經,他們遇到可做的生意,總是將他們介紹給自己的同鄉一起做,所以在世界各地,潮汕人從來不擔心自己的交際圈,因為所有的潮汕人都是一個圈子的。
4.從身邊開始挖掘和積累
拓展人際圈子說起來其實很簡單,首先就是從對身邊的挖掘和積累開始,先善待親人,再處理好與老師、同學、朋友、老鄉、同事的關系,最后突圍到更大的圈子。
易凱資本首席執行官王冉就這么認為:“不一定是同班同學,也不一定睡上下鋪,但只要是一個學校畢業的,就會有一種親近感。現在同學之中很多人已經在各自的行業里逐漸進入角色,這個同學網絡就成了非常寶貴的資源。”譬如馬云創建阿里巴巴,啟動資金就來自于他的親戚、學生、死黨。其中有幾個人曾經跟他從杭州到北京,再從北京回杭州,幾歷失敗,卻不離不棄。
5.參加團體活動是不錯的交際途徑
比如培訓,培訓不但能學習知識、提高技能,而且還會隨著充電熱的不斷升溫,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現在的培訓可以說已經派生出許多附加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成為另類的人際關系圈子。比如在一些層次較高的培訓班中,各行各業的老板、高層管理者就有可能成了自己的同窗好友,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培訓,一開始就是直奔這個人際關系圈子而去的。
小趙是某公司的總經理,過幾天他要去浙江大學參加EMBA培訓。而參加這個培訓的學員都是有三年以上管理經驗,有著主管以上級別的商界精英。小趙曾直言不諱地說,參加這樣的培訓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可認識許多有作為的人,能接受到更多的商界精英的理念。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和這些精英一起切磋一些問題,不但增長了自己的知識,同時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6.積極接納朋友的朋友
人的一生找到真正的朋友很難,尤其是在現在這樣的社會更難。那么擴展自己的朋友圈,可以積極主動地去接納朋友的朋友,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也要主動去記住對方的姓名、電話、愛好、生日等,在恰當的時間點上送去自己的關懷。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對方的關注在積累,朋友關系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形象是金,形象有價。它關系到面試成敗、工資高低、職位晉升等事業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形象使一個人在交際中魅力無窮、所向披靡。
好的形象為自己贏得好的未來
假設一個人向你推銷一種相對名貴的奢侈品,而他的衣著卻是皺皺巴巴的,腳上穿著一雙破了洞的皮鞋,那么你會購買他推銷的奢侈品嗎?
當然不會!這顯然是產品與銷售人員的表現形成了錯位。如果一個企業的銷售代表形象邋遢,又有哪個客戶會認為其身后有一個良好的企業呢?一個人的形象關乎他的價值,看得遠的人,最清楚形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他深刻懂得,一個人衣著整潔、典雅,具有良好的個人形象,就是向他人暗示“請相信我,我是有修養、有能力的”,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好感和機遇。
從這點來說,個人形象何嘗不是有價的。它關系到面試成敗、工資高低、職位晉升等事業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形象使一個人魅力無窮、所向披靡;不良的形象使人障礙重重、步履維艱。
下面是兩則真實的商業案例,它很好地說明了形象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
案例一:
王麗在一家服裝進出口公司做秘書,有一次,她代表公司去接待日本公司的談判代表。日本客戶對公司的產品贊不絕口,表現出非常滿意的神色,雙方代表談得也很愉快,可就在她轉身的一剎那,日本人看到王麗竟然穿著抽了絲的長筒襪,結果生意告吹,而王麗自己也被公司炒了魷魚。
案例二:
唐先生就任美國西海岸S公司總裁后,想起本公司六年前曾準備和C公司合作一個項目,這項目對雙方都非常有利,但就在雙方正式履行合同時,C公司董事會突然中止了這個項目。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C公司總經理打了個電話,詢問中止合同的原因。總經理找到這個項目的檔案,最后一頁寫著:“S公司派來進行決定性談判并將負責此項目的高級副總裁穿得像小丑,一副失敗者的沮喪樣。C公司董事會成員一致認為在這個項目上與這樣的公司合作是不恰當的。”
上述兩個案例說明,很可能達成的合作,都會因為一個不恰當的形象而使談判功敗垂成。可見,不重視自己的形象,會使自己的價值減分。
好的形象是成功人生的潛在資本。好形象對自己而言,不僅可以增強自信,還能夠較容易地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同時取得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從而促進自己事業的成功,使自己的人生順達。
一個注意形象并自覺保持好形象的人,總能在人群中得到信任,總能在逆境中得到幫助,也必定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找到發揮才干的機會。
看得遠的人眼界開闊,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因此他們懂得謙卑,在為人處世中無往不勝。
目光短淺的人,最容易驕傲自大
目光短淺的人,看不清外面的世界,眼界狹窄,總以為自己很厲害,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殊不知,驕兵必敗,人一驕傲起來,縱有天大的本領,都會“獨木不成林”,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三國演義》里的關羽,可謂勇猛威武,清人毛宗崗稱:“歷稽載籍,名將如云,而絕倫超群者,莫如云長。”說他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關羽的事跡也確實如傳奇一般令人贊嘆,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于禁、擂鼓三通斬蔡陽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
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這位叱咤風云、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居然“南郡喪孫權,頭顱行萬里”,被東吳大將呂蒙一個奇襲,倉皇中兵敗失地,被人割下腦袋。羅貫中說關羽是“龍游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被鳥欺”。
其實,追根溯源,是“驕傲自大”導致了他的失敗。當諸葛亮抬舉馬超時,他老大的不滿意,說馬超算什么玩意兒,怎能與我老關并列?孫權向他攀親家,他出口罵道:“犬子怎配虎女!”直到即將被俘殺頭時仍不醒悟。可見驕傲自大給人的負面影響有多嚴重。
人生的陷阱很多,一旦跌入驕傲自大的陷阱,就一定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看得遠的人眼界開闊,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因此他們懂得謙卑,在為人處世中無往不勝。
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尊重,很容易被別人接納,因而能得到珍貴的友情。一個謙卑的人,他不會極盡地表現自己的優越感,只有不謙卑的人才自以為可以對別人飛揚跋扈。殊不知,當你拋棄了謙卑而在別人面前夸夸其談的時候,其實你是在顯示自己的無知和愚蠢。
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個弟子的父親是富翁,這位富翁的兒子趾高氣揚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底拿出了一張世界地圖,然后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亞細亞在哪里?”
“這一大片全是。”學生指著地圖揚揚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臘在哪里?”蘇格拉底又問。
學生好不容易在地圖上將希臘找出來,但和亞細亞相比,的確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兒?”蘇格拉底又問。
“雅典,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兒說。
最后,蘇格拉底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學生急得滿頭大汗,當然還是找不到。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卻有些醒悟地回答:“對不起,我找不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總有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因此,沒有必要時時刻刻擺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那樣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一個驕傲自大的人就像一個裝滿東西的瓶子,很難再裝進別的東西。一個人只有在謙卑的時候,才能聽進別人的話,才能讓自己有所進步。
周公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為了尊敬賢能,吃飯時如有客人來訪,也要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里的飯,恭敬地聽他們說話。
孔子是圣人,仍然不厭其煩地向人請教。即使是小孩子,只要他說得對,孔子都認真地聽取。孔子的學生告訴他說:“老師,有人笑話你那么大的學問,還什么都要問。”孔子不以為然,說道:“不懂就問,這難道不應該嗎?”只要你懷著一顆謙卑的心,肯低頭向他人學習,處處都能學到智慧。
一家雜志社做了一項題為“最受歡迎的人和最不受歡迎的人”的社會調查,結果列“最受歡迎的人”之首的是富有才干而為人謙虛的人;列“最不受歡迎的人”之首的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驕傲自大的人。這項調查充分顯示出驕傲自大是一項多么令人討厭的特質。
尤其是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如果你驕傲自大,沒有人會把成功的經驗傳授給你;如果剛學到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是行家里手,自以為是,那么你很難達到成功的頂端,很難進入成功人士的行列。
“越飽滿的谷穗,頭垂得越低”,這是真正懂得了低調處世的意義后表現出來的謙卑的態度。你越謙卑,就越容易得到別人的贊賞;你越謙卑,就越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謙卑,實在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智慧。
做事留有余地,這是一種溫和的處世方式,其實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不說大話,避免給別人帶來壓力,也避免招致厭惡;事不做絕,給別人一條生路的同時,也給自己積下了福德。
今天不留余地,明天山窮水盡
《菜根譚》中有一句這樣的話: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這句話告訴我們:留人寬綽,于己寬綽;與人方便,于己方便。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
生活中,看得遠的人,從不說過頭的話,不把事做絕,總是給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這樣才不至于讓自己走到山窮水盡的絕路上。
而那些目光短淺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不給自己留余地,要么打包票說一切包在自己身上,要么就賭咒起誓,說肯定沒問題。聽的人以為他們能耐很大,可事后卻往往失望地發現不過是吹牛皮而已,于是從此再也不信任這種喜歡吹牛皮的人。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下屬李杰,問他:“有沒有問題?”李杰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保證三天完成!”過了三天,李杰卻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雖然老板同意給他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任務,但已經開始對他拍胸脯時信誓旦旦的樣子產生反感。
類似李杰這樣的事例很多,不給自己留余地的人,結果吃虧的總是自己。一位朋友,因在單位里與同事之間產生了一點兒摩擦,很不愉快,就意氣用事地對那位同事說:“從今以后,我們之間一刀兩斷,彼此再無瓜葛!”
這句話說完不到三個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講了過重的話,他很尷尬,只好辭職另謀他就。
因為不給自己留余地而使自己陷入窘境的例子,在現實中隨處可見。
這就是不留余地的危害。我們知道,杯子留有空間,是為了輕輕晃動時不會把液體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會因輕微的擠壓而爆炸;人做事留有空間,是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而讓自己有回旋的余地。
自古以來,給人留余地就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周易》中有句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至行不可及處,至及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云:“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有一句佛偈也說:“凡事不可太盡。”人與人相處時,給別人留下余地就是給自己留下余地。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平時看似溫文爾雅或者柔弱的人,如果真的被點了死穴,那也會變成兇猛的野獸。事情不要做絕,就是避免點中別人的死穴,不把人往絕路上逼。放人一條生路,就是給自己一條退路。
看得遠的人,眼光不只盯著眼前的一片小天地,他們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誰也無法預料到未來。做事留有余地,這是一種溫和的處世方式,其實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
這個世界上總是有那么一些奇妙的輪回,一時的得意,總要由以后的失意來償還;一時的猖狂,也總會由以后的報應來彌補。說話做事都留余地,才是保護自己的好辦法。當你學會了給別人留有余地,就等于給自己留下了退路,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容應對,進退自如。
學會裝糊涂就是說凡事不要太鉆牛角尖,不要太想不開,不要太計較,退一步海闊天空。事情都是隨著時間慢慢清晰,抑或慢慢變淡、慢慢化解、慢慢消融的,于是就有了答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