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王彬多年以來最為心儀的散文作品之合集,多為詠古懷今之作。作者的腳步追隨遠近中國史上的文化名人和歷史名人,甚至是小說中的人物,造訪其故居或其吟哦過的名山大川,探尋他們曾經的愛與哀愁,曾經的輝煌與沒落……[詳細]
【訪談】王彬:寫作是一種幸福是這樣,我興趣廣泛,在我的研究范疇里,有三個專業。一是敘事學,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一是北京地方文化,而在北京地方文化中主要是北京歷史地理,因為研究北京歷史地理,故而要研究傳統建筑。歷史地理與傳統建筑……[詳細]
我收錄在《袒露在金陵》中的31篇文章大多數是我近幾年的作品,但也有幾篇早期作品。比如,最早的一篇《袒露在金陵》是1984年的作品。為什么叫“袒露”,就是把心完全敞開的意思,是一腔赤誠感受南京的風物與文化,并把這些感受書寫出來。最近的一篇是《背簍里的桃花》,是今年春天創作的,之后是《Azad、梭羅和豆田哲思》,從時間上看,這是倒數第二篇作品。這兩篇都是足可以讓我滿意的作品,我在這里做個自我宣傳……[詳細]
這當然是出于一種悲憫,但悲憫同樣要指向人。在我的散文作品中,也書寫了很多女性,你說我的散文作品,既細膩又絢麗。就我個人而言,首先是這些作品袒露出了我對人生的一種看法。比如對歷史上的女人與歷史上男人的一種嘆息與悲憫心情。在第一章的《六詔》一文中,表面上看我在王羲之的幾個兒子身上著墨很多,但其實他們都是陪襯,我最終要寫的是他的兒媳婦謝道韞……[詳細]
散文集《袒露在金陵》中佳篇妙作卷帙迭出,每每讀完都引人沉思,令人為之所動,可見王彬行筆端凝用思之深。透過古代女性命運的離散悲歡,及消匿在被掩蓋的歷史隱衷間的那一股化不掉的憂傷,而觸及人們心靈的纖弦浩茫,關于這一部分的書寫也極見作者的運思落筆成文的文化功力。他竭力將那歷史帷幕遮掩下的不為人察的歷史生存強加給女性的摧折命運,絲絲入扣地加以呈現與揭示,帶給我們身心劇烈的震撼……[詳細]
那些離我們并不遙遠,與作者職業相同的人物們,在這里留下足跡,或是高光時刻,或是談笑風生,自然也有被雨打風吹去的風流。這些是由一處空間引發的作者的思緒,但此處并非這種思緒的全部,而是發端,作者順著此處的人和物開始一段追憶、一段神游,如縱馬馳騁,或穿越百年,或跨越千里,只為追尋同道前輩們的繽紛與浪漫,探查這些多情文人們的悲歡離合……[詳細]
再看詩意盎然的《背簍里的桃花》,憐愛的目光駐足“一株曾經被砍去樹冠的柳樹”,此刻“又長出了蓬勃的樹冠”,悲天憫人在筆觸滲透“如果我沒有曾經路過那里,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它曾經遭遇過的不幸”,柳樹沒有辜負憐愛的心“現在,它的樹冠開始發黃柔軟,灰色的葉苞也開始飽滿”。于是想象的翅膀在蘇聯女詩人蓉娜·莫里茨的詩上震顫,“大意是當春天來臨……[詳細]
王彬正像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背上桃花行走的人”,他在歷史與現世的交匯處打撈隱沒的文化記憶,于是顧太清、趙孟頫、圖海顯出身影,清風閣、八通碑、野狐嶺進入文化視野。作者撿拾起那些即將被無可阻擋的現代洪流吞噬的人、事、物,為其拂去蒙塵,愛如珍寶地放入了自己的背簍,行走時,也便成了一株在陽光下閃爍光芒的樹。 橫跨在讀者與歷史人物之間千百年的歲月已經沖淡了真實的痕跡,歷史散文不免會落入掌故傳奇的窠臼。不同于一味沉湎于過去、演義舊聞的文章,王彬的散文現實感極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