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0日,是魯迅藝術學院成立80周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講清楚”重要思想,首要便是“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治國理政如此,文化、藝術、教育亦如此。要講清楚黨領導文藝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講清楚中國革命文藝和人民文藝發展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講清楚中華民族現代高等藝術教育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從而堅定不移地走一條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之路,需要回顧歷史,不忘初心,認真總結創辦魯迅藝術學院及魯藝精神的歷史經驗,珍視之,繼承弘揚之,使之化作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新局面的寶貴思想資源和精神能量。
更多>>
在延安城東北角的橋兒溝,有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在風云際會的抗日戰爭時期,這座1934年建成的宏偉建筑曾經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所在地。一代“紅色經典”在這里誕生,一代著名文藝家也從這里走向了新中國。 [詳細]
當年,魯藝那支隊伍就是從這個廣場整裝待發的,就是從這個大門走向祖國各地的。我的許多師長、許多戰友自從離開這里之后就再也沒有能夠回來。他們有的犧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場上,有的積勞成疾、鞠躬盡瘁,倒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過去,我曾經多次來過延安,每每在這里駐足傾聽:仍然有他們的歌聲與吶喊的回響。[詳細]
80年前,魯迅藝術學院是應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所需在延安誕生的。毛澤東同志出席成立大會并發表講話,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1938年2月,為適應抗日戰爭急需,由毛澤東領銜,與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和周揚共同作為發起人,聯名發布了關于魯迅藝術學院的《創立緣起》:“培養抗戰的藝術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我們決定創立這所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詳細]
延安魯藝以魯迅冠名,其本身就深刻表明了它以尋求國民精神火光為擔當的藝術旗幟;而這種國民精神之火的藝術,在延安魯藝又如此鮮明地被表述為“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正是在延安魯藝精神的感召下,許多青年美術工作者紛紛走進鄉村參加土改、加入部隊成為抗戰英雄。[詳細]
韓倫中校為美國陸軍航空隊(今美國空軍前身)隊員,1944年9月8日,其所屬機組在執行對日轟炸任務后遭日機追襲,飛機墜于渤海海濱。韓倫中校與其他6名組員安全跳傘,在中國軍民的傾力護送下,徒步1500余公里,歷時四個多月,途經今河北、北京、山西、陜西等省市,突破日軍無數封鎖線,從渤海之濱來到黃土高原,于1945年1月12日,平安抵達革命圣地延安。韓倫中校等人在延安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的接見,并受贈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版畫作品集共15幅。[詳細]
魯藝精神是什么?這是一個很多人一直在追尋的問題。在記者一個多月的采訪中,在對每一位老魯藝人的接近中,這個答案的輪廓開始逐漸清晰。 黎辛,98歲;江雪,98歲;孟于,96歲;王緒陽,86歲;傅庚辰,83歲……他們都曾在自己最明麗的青春年華從魯藝走過,無論是音樂、還是繪畫,他們每一位都在中國的文藝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已是遲暮之年,但當談到魯藝,每一個人眼里都閃耀著明亮的光芒。[詳細]
春和景明、萬物復蘇。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的魯迅藝術學院(1940年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以下簡稱“魯藝”)迎來了80歲生日。作為中國文學藝術界的盛事,魯藝舊址再次匯聚了來自全中國的目光,這些目光里有期許有鼓勵。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紀念和弘揚魯藝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定地沿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奮勇前進,致力于創造中國文藝新輝煌,這是榮光,更是使命與擔當。[詳細]
“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今年已經98歲高齡的魯藝音樂系學員江雪這樣形容《黃河大合唱》。無論是在抗日烽火中的延安,還是在全國人民凝心聚力努力實現中國夢的今天,《黃河大合唱》總能觸動中國人心底最深處的情結,激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詳細]
《白毛女》《黃河大合唱》《南泥灣》《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當年,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幾乎都來自革命圣地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這些激蕩了幾代人青春歲月、至今依然活躍在熒屏銀幕舞臺上的經典文藝作品,昭示著民族文藝的永恒魅力與魯藝精神穿越時代的強大感召力。[詳細]
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是中國共產黨創立于延安的第一個美術教育機構,從此開創了人民美術教育的新篇章。兩支強大的美術教育力量于新中國成立后會師,正式成立了中央美術學院,從此開辟了新中國美術事業和美術教育事業的新時期[詳細]
“從這里走出許多作曲家、作家、畫家、表演藝術家等,群星燦爛。”今年83歲的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傅庚辰說。傅庚辰曾為《雷鋒》《閃閃的紅星》等多部影片作曲,許多歌曲成為經典。 革命時期的魯藝匯集和培養了大批文藝人才,創作出《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大批經典文藝作品。茅盾、冼星海、艾青等曾任魯藝教員;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等均為魯藝學員。 魯藝以魯迅的名字來命名。這位文學巨匠曾經說過:“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