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弘揚魯藝精神,開創新時代中國文藝新局面
歌唱家王昆作為第二批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陜西隊隊員為社員演唱歌劇《白毛女》選曲。 李一方 攝
今年4月10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的歷史上創辦魯迅藝術學院的80華誕。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座談會上精辟提出了“四個講清楚”的重要思想,首要的便是“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治國理政如此,文化、藝術、教育亦如此。遵此,要講清楚黨領導文藝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講清楚中國革命文藝、人民文藝發展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講清楚中華民族現代高等藝術教育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從而堅定不移地走一條新時代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道路,就須回顧歷史,不忘初心,認真總結創辦魯迅藝術學院及其魯藝精神的歷史經驗,并珍視之,繼承弘揚之,使之化作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新局面的寶貴精神能量和思想資源。
80年前,魯迅藝術學院是應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所需在延安誕生的。毛澤東同志出席成立大會并發表講話,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1938年2月,為適應抗日戰爭急需,由毛澤東領銜,與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和周揚共同作為發起人,聯名發布了關于魯迅藝術學院的《創立緣起》:“培養抗戰的藝術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我們決定創立這所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很明確,魯迅藝術學院的創辦宗旨是應“民族解放的大時代”所需,其使命是在抗日戰爭中為發揮“中國的使命和作用”培養文藝骨干人才,也就是后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深刻闡明的:要使文藝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黨就必須培養造就一支文藝大軍。他生動形象地說:黨有文武兩支大軍,兩位總司令,文的大軍是魯(迅)總司令,武的大軍是朱(德)總司令。這便是在抗日戰爭的特殊環境里黨和人民賦予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歷史地位和神圣使命。
80年風雨過去,彈指一揮間,歷史已經從民族解放的大時代發展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的新時代。如果說,當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高成果,也是“魯藝精神”的結晶和升華,引領革命文藝、人民文藝蓬勃發展,培養造就了大批文藝骨干,為民族解放和建設新中國作出了獨特而杰出的貢獻;那么,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如今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習近平文藝思想,則是21世紀黨領導文藝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對“魯藝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是新時代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指南和行動準則。
正確認識和處理文藝與時代的關系,是近80年來黨領導文藝要解決的關鍵課題。“魯藝精神”就是要應時代之需,以文藝激勵人民群眾團結抗日。“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時代。”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魯藝”精神引領下,創作出如《白毛女》《南泥灣》《兄妹開荒》《黃河大合唱》《小二黑結婚》《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義勇軍進行曲》等一大批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這些激勵感染了幾代人的精品力作,不少至今還活躍在舞臺銀屏上,昭示著魯藝精神培育的文藝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恒久的美學魅力。當年在抗日烽火中淬煉與為人民抒寫中熔鑄而成的魯藝精神的優秀傳統,既成為了新中國誕生后人民文藝鮮亮的精神底色,又正在當今新時代聚集于習近平文藝思想旗幟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進程中放射出璀璨光芒。為接續這種優秀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尚。”新時代“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他旗幟鮮明地批評了那種遠離時代、咀嚼個人身邊的小悲歡、并拿這小悲歡當全世界的錯誤創作傾向。正是在習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鼓舞下,先后問世了一批如戲劇《焦裕祿》《谷文昌》《浴火黎明》《青春之歌》、電影《血戰湘江》《十八洞村》、電視劇《換了人間》《海棠依舊》《雞毛飛上天》、美術《旗幟》和在重大紀念日精心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晚會等一批謳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新時代的偉大歷史性變革,努力實現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優秀作品。
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文藝與時代的關系,就必須解決好文藝與生活的關系。針對當年延安文藝界中確實存在的對文藝與生活的關系的糊涂認識,魯迅藝術學院展開了大討論。毛澤東從歷史唯物論與辯證唯物論的高度,精辟指出: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惟一源泉,文藝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里能動地反映的產物。他號召魯藝人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于是,年輕的賀敬之從生活的沃土中產生創作靈感,寫出了傳之后世的《南泥灣》《翻身道情》,還與丁毅執筆集體創作了民族歌劇經典《白毛女》;從四川奔赴延安的青年作家沙汀深入生活采訪,撰寫出在中國現代報告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的《記賀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直是人民文藝遵循的一條唯物論的反映論原則。歷史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地緬懷柳青、賈大山、路遙這幾位他所熟識或尊敬的作家,號召大家學習他們長期堅持深入生活、扎根基層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讀懂社會這本大書,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以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創作優秀作品,“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抵頭,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以藝術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質、提煉生活蘊含的真善美,從而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他嚴肅批評那種不講品位、不講格調、不講責任的脫離生活胡編亂造的低俗、庸俗、媚俗的錯誤創作傾向,警示我們堅決“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這些關于生活與藝術辯證法的精準論述,正在指引著面對新時代的廣大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潛心創作,精心打磨,奉獻佳作。
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文藝與時代的關系,還必須解決好文藝與人民的關系。當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宗明義就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這一語中的,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好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魯迅藝術學院的廣大師生,正是遵照這一指示,通過對“為什么人”的大討論,加深了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弄懂了人民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端正了“為人民大眾”的正確方向,從而自覺地把立足點移到人民大眾這邊來,創造出一批批寫人民、為人民、服務于人民的文藝作品。改革開放以來,黨一直強調要重視文藝的人民性。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志力倡文藝家要“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說:“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面對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
“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他號召作家藝術家一定要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字字鏗鏘,句句發聵。從“魯藝”精神到新時代誓言,人民的文藝“為人民”一根紅線,初心不改,貫穿始終。
1938年4月28日,毛澤東同志到魯迅藝術學院發表演講,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條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魯迅藝術學院以育人為本,既是學習、研究、踐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重要基地,又是培養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三條齊備的文藝人才的搖籃。由此培養輸送的文藝家,像紅色種子一樣撒遍祖國各地,成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創建新中國輝煌歷史進程中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魯迅藝術學院培養造就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的經驗,至今仍不僅對迅猛發展的高等藝術教育具有寶貴的啟示意義,而且對新時代加強文藝隊伍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就強調:“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兩年后,他又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國文藝事業要實現繁榮發展,就必須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他諄諄告誡:“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養德和修藝是分不開的。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努力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藝雙馨。”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厚望所至,感人肺腑!這與毛澤東同志80年前在“魯藝”所講的三條,完全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倶進地深化、發展了。只要我們認真踐行,我們就一定能培養造就一支德藝雙馨的文藝大軍,就一定能堅持以文化人、以藝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就一定能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新局面!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