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文庫·新科幻”新書面世
4月14日,“方舟文庫·新科幻”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2018-04-17
-
劉慈欣:機器能寫現代詩,但遠遠追不上古典作家
人工智能寫科幻小說,和作家寫科幻小說有什么不一樣?對于這個問題,科幻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回答是:最可怕的不是“不一樣”,而是人工智能和人之間,究竟有什么是“一樣”的? “要是寫出來一看就是機器寫的,那構不成威脅。
2018-04-10
-
“追尋想象力的本源——2018人類想象力研究年會”在深圳舉辦
原標題:“追尋想象力的本源——2018人類想象力研究年會”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成功舉辦 文化創新產業的推進、新時代創新型國家的發展、中國夢的設計和實現都離不開想象力。
2018-04-09
-
對話陳楸帆:《荒潮》問世五年后,我開始嘗試讓機器人模仿自己寫作
陳楸帆的《荒潮》以罕見力度刻畫出一個我們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處其中的近未來時代。
2018-04-04
-
科幻片《頭號玩家》上映 玩的不止是懷舊
3月30日,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科幻動作冒險巨制《頭號玩家》全國公映,記者在SFC上影影城(金獅廣場店)觀看了影片。
2018-04-02
-
科幻評論家董仁威:中國科幻文學呈“井噴”發展 已居世界前列
原標題: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已居世界前列 今年是科幻文學誕生200周年,中國科幻文學也走過了114年的歷程。
2018-03-30
-
驚人幻想文學院:無數00后,因為它重新愛上閱讀
無數00后,因為它重新愛上閱讀 “故事永遠是舊的,也永遠是新的。
2018-03-28
-
斯皮爾伯格新片再走科幻風 自稱不為科技拍電影
《頭號玩家》海報。
2018-03-28
-
《潛伏》作者推出新作科幻小說《地球省》 獲雨果獎得主劉慈欣點贊
幾年前,孫紅雷、姚晨主演的電視劇《潛伏》火爆熒屏,人們從而認識了其作者龍一。
2018-03-28
-
《星球大戰》主題展6月亮相京城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銀河娛樂等多家主辦方聯合籌辦的《星球大戰》主題特展將于今年6月在京舉行。
2018-03-28
-
眾多影評人的“科幻新寵” 《湮滅》定檔4月13日
“在這片充滿詭異的區域,無論是時間的計算,還是物種的生長規則,都在悄然發生改變……” 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主演,亞力克斯·加蘭執導 被很多影評人提前鎖定為2018年度最佳科幻片的《湮滅》,近日宣布4月13日登陸內地院線。
2018-03-23
-
亞馬遜欲出10億美金拍三體劇集,中國科幻被重新估值
對《三體》作品本身的估值將數倍于10億美金 ?? 3月20日,《金融時報》(FT)刊文稱亞馬遜正在籌備制作《三體》系列劇集。
2018-03-23
-
科幻劇《夜航者》發布特輯 喬治馬丁出鏡解說
北京時間3月21日消息,喬治·R·R·馬丁小說改編的科幻劇《夜航者》(Nightflyers)發布首支特輯,幕后制作和正式畫面都有,刺激。
2018-03-22
-
2018“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年度盛典:在新時代保衛想象力
3月15日,2018“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年度盛典在大連舉行。
2018-03-19
-
劉慈欣:我們對霍金有誤解,他不是愛因斯坦式科學家
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現代宇宙學的塑造者之一史蒂芬·霍金逝世,享年76歲。
2018-03-14
-
人工智能題材《完美芯機人》啟動 開啟亞洲科幻劇時代
《完美芯機人》 今日,克頓傳媒宣布亞洲頂級科幻巨制《完美芯機人》項目正式啟動。
2018-03-12
-
徐延豪代表:“我們國家頂尖的科幻作品創作者還不夠”
原標題:中國人不缺想象力,但劉慈欣們太少怎么辦?答案在這里 為什么劉慈欣們太少?科技創新該怎么做?如何提高公民素質?3月6日,針對這些熱點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一一給出了最權威的答案。
2018-03-11
-
《三體》譯者劉宇昆新作《蒲公英王朝》用科幻重述楚漢戰爭
在科幻界素有“大劉小劉”的說法,大劉是指一個人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抬高到世界高度的科幻國民作家劉慈欣,而小劉,正是接連將《三體》《北京折疊》翻譯介紹到西方的華裔作家劉宇昆。
2018-03-09
-
科幻小說家劉宇昆開創的“絲綢朋克”
《蒲公英王朝:七年之戰》 (美)劉宇昆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海底修建著連通各島嶼的隧道,天空飛舞著熱氣球,戰士乘著風箏戰斗……”這是著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在他的長篇小說《蒲公英王朝》所描寫的景象,但你能想象,它的原型是漢朝的故事嗎? 劉宇昆與劉慈欣在科幻界并稱“大劉小劉”,正是他將《三體》、《北京折疊》等中國優秀科幻作品翻譯介紹到西方,并不遺余力地在海外宣傳推薦中國作家。
2018-03-05
-
《萬物簡史》作者比爾·布萊森:幽默作家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機器人作家將寫出比人類作家更好的書,即使我這樣的幽默作家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