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統領新時代文學工作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關鍵在于落實,最根本的是要用之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推動實踐。
2018-12-10
-
改革開放與黨的九十年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撰寫、中共黨史出版社和黨建讀物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下簡稱《九十年》),是中國共產黨關于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發展的權威讀物。
2018-12-07
-
讓傳統優秀文化煥發當代光彩
用適合現代人的方法闡釋傳統優秀文化的思想內容,不僅是方法手段的問題,更深層次在內容的選取和傳播的視角。
2018-12-05
-
40年,鑄就文學的時代品格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當代中國震古爍今的歷史巨變,為廣大作家提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新鮮、復雜、豐沛的生活經驗。
2018-12-04
-
現實主義:基于方法的創作精神
近來,人們對現實主義的關注日盛。
2018-12-03
-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
歷史虛無主義興起于19世紀的歐洲,是當時資本主義精神危機和信仰迷失的現實反映,其本質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2018-11-30
-
40年,文化自信筑基文藝高峰
把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對美的講究與當代中國人對美的追求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挖掘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給人以美的感動的強大力量,在新的文藝實踐現場高揚中華美學旗幟 真正的創新創造既要接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又要植根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必須在精神和氣質上同這個時代緊密相連,息息相通 回首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史,文化自信是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精神之基、價值之本和動力之源;矚目新時代文藝高峰建設,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找準構筑文藝高峰的導航儀和坐標系,才能擔負起歷史重任和時代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起點上,從向著“兩個一百年”目標奮斗的戰略高度上,提出“四個自信”。
2018-11-30
-
王雪松:現代漢語虛詞與中國現代詩歌節奏
中國現代詩歌的節奏理論在借鑒西方相關詩歌理論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學理和實踐上的難題。
2018-11-29
-
丁帆:在文學的邊緣處思想
在百年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學試圖擺脫思想的束縛,已經經歷過了許多次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沖擊和洗禮,讓文學回到純而又純的技術操作層面,似乎成為某些“純文學”作家炫耀文學技巧的大纛,用“純美主義”來遮蔽多彩的社會與慘淡的人生,這讓一般的寫作者陡然產生出了許多敬畏之心,甚至面對波瀾壯闊的社會圖景和洶涌澎湃的人類苦難都視而不見,生怕被熱烈的生活所感動,而在作品中流露出價值的理念來,被主張“純美主義”的批評家和高蹈的技術派作家詬病和恥笑。
2018-11-28
-
在文藝現場提煉文藝理論
作為一個每天都要與文學理論打交道的人,我深感當下文學理論在反思能力、創新能力和對話能力上的缺失。
2018-11-27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40年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開啟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2018-11-26
-
一個新學科的建立和成熟
所謂新學科指的是中國當代文學。
2018-11-19
-
“俗文學”研究與中國文學史書寫
“雅”與“俗”是一對古已有之的審美范疇,但將“雅”“俗”與具體的文學樣式掛鉤,大概是在宋元戲曲、話本等通俗文學樣式興起之后。
2018-11-15
-
曹順慶:建構比較文學的中國話語
摘要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一門國際性的理論學科,需要具備世界性的眼光與胸懷。
2018-11-15
-
在繼承中發展 在發展中繼承
5年前的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來到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
2018-11-14
-
詩在山水間
中國文化的文學境界,蘊藏著中華民族思想、人生的根柢,從時間維度而言,不外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而其發軔者,非《詩經》莫屬。
2018-11-13
-
將中國小說的傳統重新擦亮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小說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的傳統。
2018-11-13
-
人工智能與文藝新形態
人工智能時代使藝術家獲得異常豐富多樣、宏闊深刻的思維質料、人生實踐和生命體驗,為筑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高峰醞釀嶄新土壤 面向未來,我們要筑牢人類精神根基,堅守藝術的本體價值向度;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文明成果,充分融入科學認知向度;蓄積深遠目光,自覺引入未來向度;開掘中華美學豐厚資源,秉持本土文化價值向度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高科技、互聯網、全球化、社會轉型等歷史潮流交融激蕩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之中,人工智能是這場變革中最不容忽視的趨勢之一。
2018-11-13
-
汲取源頭活水,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2018-11-13
-
吳曉東:疾病的文學意義
我對愛爾蘭的文學形象記憶主要來自喬伊斯的小說集《都柏林人》,而視覺形象記憶則來自美國導演帕克根據普利策獎得主弗蘭克?麥考特的童年回憶錄改編的電影《安吉拉的灰燼》(Angela’s Ashes, 2000)。
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