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承中發展 在發展中繼承
5年前的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來到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他再次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這些重大論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闡述指明了方向。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是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資源,以創造與創新為手段,以轉化發展為動力的重大文化實踐,彰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性、人民性與規律性。
第一,錨定“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鮮明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充分彰顯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道路的指向力、理論的吸引力、制度的說服力、文化的輻射力,彰顯出全方位的先進性與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現在,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之舵;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矢志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的中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南,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遵循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實現“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融合、創新與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基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決定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趨向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客觀科學禮敬對待傳統文化,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復古主義等極端思潮,厚重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中國特色,決定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傳承獨特的文化氣質、超時代的文化精髓,傳承核心思想觀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刻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正因如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價值旨歸。依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論斷,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經濟與社會領域中,也勢必深刻反映到文化領域中。人民對精神文化需要的層次要求更高,對精神文化需要的個性差異度更大,對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需求量更多。這必然要求,我們要在文化認知、審美、情感與信念等方面,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熏陶與實踐養成方面,把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范轉化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在此意義上,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構成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體內生動力。人民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與評判者,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發揮著主體力量。“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構成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體評判標準。
第三,勇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意味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然是以合規律性的方式,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踐指向,促進“本來”向“未來”的轉化發展,使其與現代化的經濟社會發展協同適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然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定力,實現“本來”與“外來”的互鑒交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構建過程中,貢獻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中國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然要求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加強科學性辨識、時代性詮釋,實現其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融通。在此意義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要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聚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輻射力、時代生命力與國際影響力,構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寶貴文化資源,協奏出展現中國精神、實現新時代偉大夢想的文化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