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清華園車站與清華師生
    來源:北京晚報 | 劉沫  2023年06月02日00:18
    關鍵詞:近代人文

    前段時間,清華園車站舊址正式開放,接待個人與團體觀眾參觀。

    清華園車站歷經了百年風雨。清華園車站是京張鐵路出西直門站后向北的第一站,設立于1910年。清華園車站的設立,既方便了到三山五園游覽的游客,也方便了清華師生往來于北京城和校園。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清華師生不僅通過清華園火車站為抗戰將士運送物資,還向后方轉移書籍和儀器,在抗戰歷史上書寫了一段輝煌的篇章。

    1960年,為了配合清華大學的校園擴建,京張鐵路(當時已改稱京包鐵路)清華段向東平移了800米,新清華園車站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后門與清華東門之間。此后,清華園車站的老站房變為貨運站、職工宿舍。

    如今,修繕后的清華園車站舊址,迎來了新的使命。

    清華園辦學校關乎車站設立

    1905年4月,清政府正式批準修筑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任命詹天佑為京張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10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修建,1909年7月竣工。京張鐵路竣工后,清政府郵傳部撥款修筑從張家口到歸綏(今呼和浩特)的鐵路,張綏鐵路于1909年10月動工興建,歷經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軍閥混戰,曾兩度停工,直至1920年5月方才完工后,此段鐵路被稱為“京綏鐵路”。1922年底,京綏鐵路續建至包頭,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國民政府將此段線路改稱“平綏鐵路”。新中國成立后平綏鐵路更名為“京包鐵路”并延續至今。

    清華園車站當時是京張鐵路出北京城后的第一個車站。但在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開通運行時,并沒有修建清華園車站。宣統二年(1910年),為了進一步提高運輸能力,清廷在京西才增設了包括清華園在內的五座車站。清華園車站由詹天佑親自督建,是京張線上的一個標準化三等站房,以中央拱門為中心,左右對稱,坐西朝東,典型的五開間三拱門形式,建筑面積290余平方米,是目前老京張線上留存的唯一由詹天佑親自題寫站名的車站。

    選擇在這里修建車站的原因,在詹天佑勘測京張鐵路時寫的日記里已有端倪。1905年5月,詹天佑僅帶領2名工程員,由豐臺起,經西直門沿大路赴張家口進行線路初測,6月返回,提交調查報告并提出修建辦法。1905年5月12日,詹天佑在日記中寫道:“大約在19測站以西,有幾處大村鎮,如大石橋、城府等等,因此,這里需要一座小車站。”

    而設立清華園車站更直接的原因,則是清華學校的建立。在1922年出版的《中華國有鐵路旅行指南》中指出:“清華園站距北京西直門站十里,站之附近,昔時均園囿圣地,因清宣統二年,就清華園舊址,改建清華學校,特設此站,校內規模完備,齋舍整齊,有馬路直抵站臺。”

    清華學校的前身是外務部設立的“游美肄業館”,成立于1909年7月,是清政府設立游美學務處時,為選取學生赴美而設。1909年9月28日外務部為興筑游美肄業館的奏稿寫道:“……現在應即趕速籌建肄業館……查有西直門外成府東北清華園舊址一區,方廣約四百余畝,尚存房屋數十間,卉木蕭疏,泉流映帶,清爽高曠,于衛生最為合宜,且與京張鐵道路線距離僅有半里,往來亦稱利便……”

    雖然當時還沒有設立清華園車站,但清政府外務部選擇在清華園興筑游美肄業館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此地臨近京張鐵路之便。因此清華園車站的設立,可以說是一個“雙向奔赴”。

    清華師生大多乘火車進城

    1922年的《中華國有鐵路旅行指南》中特意說明清華園車站附近的名勝古跡有圓明園、暢春園等,并強調“由本站赴萬壽山及玉泉山等處最近,惟無車馬通行,若由西直門前往,則馬路直達,并有高粱河可行扁舟……”

    清華園車站的建成,不僅方便到三山五園游覽的游客,也方便了清華師生往來于校園和北京城。

    1920年10月由京綏鐵路局重新修訂的《京綏鐵路行車時間里數客票價目表》中顯示,由豐臺到清華園車站路程37里票價4角,每天有5趟列車經停清華園車站運送來往旅客。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國內戰爭局勢的變化,每日經停清華園車站的數量也在變化,例如1932年平綏鐵路《平綏鐵路行車時刻及票價表》顯示,每日就只有2趟列車從豐臺站出發經停清華園車站,由包頭發車至北京的列車也只有2趟。由豐臺到清華園車站的三等票價是4角5分。

    根據資料,1919年,清華學校開始通校車進城,一天四班,往返則需1元,單程需50分鐘到60分鐘。

    當時,乘坐人力車(洋車)進城不僅車資高,而且比較耗時。從清華出發路上需要顛簸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西直門,因為路上土大,甚至有許多人經營為乘坐洋車進城的人撣土的生意。清華的教師們當時收入較高,喜歡乘坐洋車往來于北京與清華之間。朱自清先生在1925年第一次來清華園的時候,乘坐洋車從城里到清華,用了兩個半小時還多。

    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方便清華師生,鐵路公司特地開了一趟周末區間列車,每周六下午五點從清華園發車,經西直門、廣安門抵豐臺,周日下午又從豐臺開回清華。從清華園到西直門的票價只要2角,到廣安門3角。

    在1930年出版的《國立清華大學第二級畢業紀念冊》里,有一篇“問卷調查”,其中一項問及“進城交通方式”。在“汽車、人力車、騎驢、走路和火車”等五個選項中,46份有效問卷中,74%的學生選擇了火車,可見當時乘坐火車這種進城的交通方式的顯著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從清華園車站有一條馬路直達清華園車站,也就是《中華國有鐵路旅行指南》中提到的“有馬路直抵站臺”。約繪制于1920年的《京師西北附近名勝及馬路圖》顯示這條路從清華學校正門向南后向東;法國鐵路工程師G.Bouillard繪制的《北京周邊地圖》則更加細致,顯示這條路自清華學校正門出,先向東,再穿過三旗向東南直達清華園車站。

    1934年,平綏鐵路局長沈昌邀請冰心、吳文藻、鄭振鐸等著名的文藝界人士組建“平綏沿線旅行團”,乘坐平綏鐵路局的公事專車,在清華園車站上車,沿平綏鐵道進行旅行考察,希望借作家們的筆發展平綏鐵路的鐵路事業。鄭振鐸記載了去往清華園車站路上的情形:“坐載重汽車向清華園車站出發。沿途道路太壞,顛簸得心跳身痛。因為坐得高,綠榆樹枝,時時撲面打來,一不小心,不低頭,便會被打得痛極。”

    清華園車站的開通,也為清華師生進行考察提供了便利。早在1916年3月,時任清華地文教員的麻倫先生“為考察古跡,增進學識起見,日前提議,率領同學旅行南口,游覽長城及明十三陵諸勝”,此舉獲得京張鐵路局的協助。鐵路局在5月13日的早晚各加開來往專列為清華學生郊游考察提供方便。最終考察團由教職員36人,學生220余人組成,其中三位國文教員一同前往,一路上講解清華園至長城沿線的歷史古跡、鐵路沿線的建筑和京北地區的地文狀況。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有“七國院士”之稱的夏鼐先生,1934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歷史系。1934年3月,夏鼐正在緊張地撰寫畢業論文,系里要求他負責組織畢業考察,率領十余人赴山西考察。考察團4月7日出發,經石家莊赴山西,經過7天的考察,4月14日,他們從張家口乘坐平綏鐵路火車抵達清華園車站。因列車晚點,到清華園車站時已是夜里,他們只能借運煤車返校。馬上就要回到校園時,大家心情極好,高唱著“西山蒼蒼”的校歌跨入校門。師生利用車站運送抗戰物資

    在百年歷史中,清華園車站也見證了清華師生們的愛國熱忱。1933年,為了抵抗日軍,張學良委托清華大學制作防毒面具,以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顧毓琇為首的清華師生,研發出了適應嚴寒氣候的防毒面具。這款面具中,椰子殼是制作吸附材料的重要原材料,大批量的椰子殼就是從清華園車站源源不斷運進清華大學的。

    1936年冬,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因為原先裝備的意大利進口防毒面具在低溫下失效,再次請求清華制作一萬套防毒面具供應部隊,新制作的防毒面具也是從清華園車站裝車,于1937年2月,由顧毓琇親自送往綏遠抗日前線。

    同年11月,日軍進攻綏遠和察哈爾東部,當地駐軍奮起抗擊,取得了紅格爾圖戰斗的勝利。消息傳到北平,各校師生群情振奮,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募集捐款組成聯合慰問團。11月18日晚,朱自清先生代表清華教職員、梅貽寶先生代表燕京教授,從清華園車站出發,赴綏遠集寧前線慰問抗日將士。朱自清先生回校后,寫成散文《綏行紀略》記錄此事。緊接著晉綏軍取得百靈廟大捷,顧毓琇又親赴綏遠慶祝。

    在日本侵略者對華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清華大學將重要書籍和科學儀器在清華園車站裝車,通過鐵路運抵漢口,輾轉湖南沅陵后運到昆明。朱自清曾在1935年至1936年任清華大學圖書館代主任,他在1935年11月19日至28日的日記中寫道:“學校決心遷移各種物品,今晚開始包裝書籍”“今明兩日圖書館職員不休息”“忙于選書,以便日內寄往南方。今晚送走三百五十二箱書籍”……這些文字記錄了當時圖書館包裝寄送珍貴圖書的重要瞬間。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的創始人顧毓琇先生終生難忘的,是在1936年冬躲過日軍特務,將圖書、儀器用火車從清華園車站運出北平的這段經歷:“清華秘密運圖書儀器兩批至漢口,每批十列車,每車約運四十箱。蒙平綏鐵路局沈昌局長及陳鴻賓校友賜予便利,幸得安全運出。”“所有中西文善本,全部地志,及各系需用書籍等四百余箱,運存漢口,連同運出者,共約五百箱。”

    據《清華大學史料選編》中的《圖書館工作報告》中記載:“民國二十七年……幸而年前運出所有中西文善本,全部地志,及各系需用書籍等四百余箱,運存漢口,連同運出者,共約五百箱。”如當時校方所料,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日軍占領期間損失慘重,遺失的中外文圖書各項累積達175720冊。這批被提前運走的書籍和儀器,為西南聯大培育英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抗戰勝利后學校返回北平復課提供了保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8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指示留在北平的張子高教授代表學校接收清華校舍校產。在接收過程中,他對清華園車站也進行了清理和恢復,“運清華園車站旁之穢水管……請日方派兵運清華園車站之泥沙”。

    清華園車站單獨設有二等郵局

    鮮為人知的是,因為清華園車站的存在以及清華學校大量信件往來的需求,民國初年還特意在此設立了清華園郵局。

    中國近代郵政體系的建立,經過了漫長的摸索以及與外國勢力抗爭的過程。宣統三年(1911),郵政脫離海關獨立經營。辛亥革命后,北京郵政總局降為一等局,受天津郵政管理局統轄。1915年,北京市全區有一等郵局8處,均設于北京城內,京郊大縣如豐臺、通州、海甸、清河等設二等郵局,其他昌平、懷柔、平谷等縣僅有郵寄代辦所,唯獨清華園單設一個二等郵局,僅次于城內的一等郵局。

    清華園郵局的設立,除了當時的清華學堂第一任庶務長唐孟倫先生的努力外,跟清華園車站有直接的關系。火車郵路運輸速度快、運量大、班次多,是郵件傳遞的理想手段。許多郵局建在鐵路的沿線,以便郵件的傳送。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全線通車后,原北京至張家口的郵路便改為鐵道郵路,往來信件包裹由編掛在客運列車上的專用火車郵廂運送。

    清華園郵局的郵政業務量十分龐大,除清華師生的私人信件往來,學校的管理制度也要求學生定期發出信函。例如清華學校時期,對中等科的學生管理十分嚴格,《中等科學生用款規則》規定,學生零用錢必須要存在學校銀行里,支取時向齋務長申明理由,經過批準才得提取,而且每一筆支出都要記賬,每月的賬單會寄給家長。另有《中等科學生省親書札規則》規定,每個學生每月至少寫家信兩封,送齋務處登記后投入郵柜。除此之外,清華學校的招生工作也需通過郵局完成。清華學校《專科學生赴美留學試驗規則》(1919年)規定,各地考生將申請材料及考費一并由郵局掛號寄交清華學校招考處,合格者由招收處函寄準考證及申請材料,不合格者也會掛號寄還申請材料并退還考費。這些信件都是通過清華園車站中轉往來的。

    七七事變后,因清華大學南遷,清華園二等局降為代辦所,1945年清華復校后復設三等局。1949年之前,北平郵政管理局的業務量不斷下降,達到瀕臨停頓的地步,當時的北平郵政管理局實際只管轄城區和近郊區的五個郵局,其中就有清華園郵局。1959年1月清華園郵局改稱“清華大學郵局”。

    七十多年前的1949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從清華園車站下車進入北平,成為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的第一個落腳點。沒多久,古都迎來了新生。如今,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歷經百年風雨的清華園、清華園車站以及京張鐵路,都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未來。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这里的只有是精品23|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白丝AV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日久生情| 色妞www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视_精品国产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9| 窝窝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东北|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 |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兽交精品99高清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也|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国产精品日韩深夜福利久久|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成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