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連載二
敢于冒險的人生有無限可能
在非洲的塞倫蓋蒂草原上,每年夏天都會有上百萬只角馬從干旱的塞倫蓋蒂北上遷徙到馬塞馬拉的濕地。在艱辛的長途跋涉中,格魯美地河是唯一的水源。
然而,格魯美地河對角馬群來說既是生命的希望,又是死亡的象征。因為角馬必須靠喝河水維持生命,但是河水還滋養著其他生命,例如灌木、大樹和兩岸的青草,而灌木叢還是猛獸藏身的理想場所。頂著炎炎烈日,焦渴的角馬群終于來到了河邊,可獅子會突然從河邊沖出,將角馬撲殺在地;在水流緩慢的地方,又有許多鱷魚藏在水下,虎視眈眈地等待著角馬的到來。
礙于對風險的恐懼,很多角馬在離水不遠的地方止步不前,雖然它們很長時間沒有飲水了,但它們只能繼續忍受干渴,最后渴死在遷徙的路途上;有的角馬不懼風險,它們抱著喝不到水誓不罷休的賭徒心理,勇敢地來到水邊,痛快地飲水,結果,它們成功了。
你要想活得精彩、出人頭地,就一定要有敢于冒險的精神。按部就班、四平八穩的生活,只能讓你在原地踏步,虛度光陰。
有的人總擔心失敗,他們會找出很多理由讓自己避免去冒險。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冒險,就是沒有任何冒險。”沒有任何冒險的人就什么也做不了,結果他們什么也沒有,一事無成,一輩子除了羨慕,就是后悔。
與其讓自己羨慕、后悔,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
被譽為“冰上美人”的美籍華裔女單選手關穎珊在參加2000年世界花樣滑冰比賽時,一心想奪取冠軍。然而,在最后一場比賽前,她的總積分僅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選曲項目上,關穎珊大膽地選擇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錯。在四分鐘的比賽中,關穎珊結合了最高難度的三周跳,并且還大膽地連跳兩次。這樣做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失敗,其結果將很難看;一旦成功,她將力挽狂瀾,反敗為勝。她認為,輸10分是輸,輸100分還是輸,但如果認輸,就注定是輸,如果不認輸,反而有可能反敗為勝。盡管這種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但她沒有放棄。最后,她成功了!
毫無疑問,這是次成功的冒險。
面對記者的鏡頭,關穎珊深有感觸地說:“因為我不想等到失敗后,才后悔自己還有潛力沒有發揮。”
在激烈競爭的社會里,一個人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有敢于冒險的心理!因為競爭的環境往往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每個人都不可能100%地保證自己能成功。馬克思說過:“當有10%的利潤的時候,資本就活躍起來;而有了50%的利潤的時候,它就敢于鋌而走險。”拋開剝削的因素,資本就是在冒險中積累起來的。工業資本的積累是這樣,人生的資本積累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闖南洋”曾是生活在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求生存、謀發展的一種手段,浩浩蕩蕩的“闖南洋”大軍一批又一批地涌向東南亞,年輕的謝英福就是大軍中的一員。當他來到馬來西亞時,他的兜里只剩下了5元錢。
為了在那里生存立足,謝英福什么事都干,他為橡膠園主割過橡膠,采過香蕉,在小飯館做過服務生……很多人能想象到他吃過的那些苦,卻沒有人能想象到他后來能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億萬富翁。
很多人試圖探尋謝英福成功的秘密,一番探尋之后,他們發現,他所擁有的機會跟別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區別就是他敢于冒險:他可以在賺到10萬元的時候,把這10萬元全部投入到新的行業當中。在那個動蕩的投資環境中,一般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而做不到這一點,就很難突破發展的瓶頸。
謝英福的發跡引起了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高度關注。當時,馬來西亞有一家國營鋼鐵廠經營不景氣,虧損高達1.5億元。馬哈蒂爾找到謝英福,請他擔任公司總裁,并設法挽救這家鋼鐵廠。謝英福爽快地答應了。
在別人看來,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鋼鐵廠積重難返,生產設備落后,員工凝聚力渙散,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根本無法用金錢去填平。
不過,謝英福面對媒體,很平靜地說:“當年來到馬來西亞時,我口袋里只有5元錢,這個國家令我成功,現在是我報效國家的時候,如果我失敗了,那就等于損失了5元錢。”
年近六旬的他從豪華的別墅里搬出來,住進了鋼鐵廠,在一個簡陋的宿舍辦公,他象征性的工資是1元馬來西亞幣。
三年過去了,企業扭虧為盈,而且盈利高達1.3億元,他也因此成為了東南亞的鋼鐵巨頭。他又贏了,贏得讓人心服口服。
面對成功和別人的交口稱贊,謝英福淡淡地說:“我只是撿回了我的5元錢。”
假若謝英福沒有冒險的精神,沒有賭一把的人生魄力,也許,他也會和絕大多數闖蕩南洋的人一樣,一輩子只能為別人割橡膠、端盤子,靠掙取工資補貼家用。
一位成功學家說:“膽小者不敢踏出一步,故步自封者死在路上,只有勇敢無畏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頂點。”
成功的人往往喜歡冒險,也許,第一次冒險的時候,他們心里也沒有底,但有了第一次后,他們就不再認為冒險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他們看來,風險不過就是一座險灘,渡過了這座險灘,一切就會風平浪靜。
要想成功,就要敢于冒險,敢于拼搏,否則,一切的宏偉藍圖、遠大理想,都會化為空中樓閣,無所依憑,無法實現。
不曾經歷饑腸轆轆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不曾嘗過無依無靠的滋味,不曾聽過冷嘲熱諷的話語,不曾看過不屑一顧的冰臉,你就無法塑造堅強剛毅的性格。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民間有一個習俗,就是先給新生兒喂以大黃,然后喂以甘草汁,之后才可以正常喂食。大黃略帶苦味,甘草微甜,如此“先苦后甜”,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做人做事要先吃苦,然后才能吃到甜。也正是這樣,才能品味到甜的來之不易。
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吃不了苦。他們總是對目前從事的工作不滿意,頻繁跳槽;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總以為自己有了高學歷,有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就等于具備了獲取成功的一切因素,也就不用再吃苦了,殊不知,這是一種誤解,學歷、理論知識并不代表能力。結果舍不得吃苦,成了人生中的逃兵。
看看那些取得耀眼成績的企業家們,哪個不具備吃苦的精神呢?
對王永慶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并沒讀過多少書,從小在米店當學徒,后來一步步發跡,成為聞名世界的“塑料大王”。王永慶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四個字——“吃苦耐勞”。這也是他自己說的。
小時候,王永慶家里十分貧窮。由于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擔負著繁重的家務,6歲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著腳,擔著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后兩百多級高的小山坡,再趕到山下的水潭里去汲水,然后從原路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不過,這也鍛煉了他的耐力。
小學畢業后,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王永慶沒有繼續去上初中,而是來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在那兒待了大概一年,他的父親見他有獨立創業的潛能,就向親戚朋友借了兩百塊錢,幫他開了一家米店。
米店雖小,但王永慶精心經營著。為了建立客戶關系,他用心盤算每個客戶的消耗量,比如一家十口人,每月需大米20公斤,五口之家就是10公斤,他按照這個數量設定標準,當他估計某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了的時候,就主動將米送到顧客家里。
這種周到的服務一方面確保了顧客家中不會缺米,另一方面也給顧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殘的顧客更是感激不盡,自從買過王永慶的大米后,再也沒到別家米店去過。
當然,王永慶這樣送米上門,不一定當時能拿到米款,但王永慶不以為然,他想,對于大多數領薪水的人來說,沒到發薪之日手頭也沒有幾個錢,于是他牢記每個在不同機構上班的顧客每月是哪一天領薪水,就在那一天去收米款,結果十有八九都能讓他滿意而歸。
王永慶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單獨賣米,他并不滿足,為了減少從碾米廠采購的中間環節,增加利潤,他增添了碾米設備,自己碾米賣。
在王永慶經營米店時,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經營的碾米廠,一般到了下午五點鐘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慶則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半,結果是:緊鄰的兩家碾米廠,日本人的業績總落后于王永慶。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如果你不能狠下心,讓自己吃苦,就積累不了足夠多的經驗。“紙上談兵”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對于很多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唯有吃苦耐勞、以勤補拙,才能讓自己真正走向成功。吃苦,也是一種資本。
不曾經歷饑腸轆轆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不曾嘗過無依無靠的滋味,不曾聽過冷嘲熱諷的話語,不曾看過不屑一顧的冰臉,你就無法塑造堅強剛毅的性格。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鍛煉人;蜜,可以養人,也可以害人。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如果身體上不怕勞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業中不怕起伏,奮斗中不怕艱險,那還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苦盡甘來”說的就是其中的道理。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上帝愛你,才叫你吃苦。”中國古語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在生活中,在事業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誰不是先吃“苦”,然后才會獲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種資本,一種保證今后能夠得到甜的資本。
“一定要成功”這種內在的推動力是我們生命中最神奇和最有趣的東西。一個人要做成大事,絕不能缺少這種力量,因為這種力量能夠驅動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