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立民:巴金與傅雷的“君子之交”
傅雷(高莽繪) “唉,傅雷就是這樣” 很多年前,讀柯靈懷念傅雷的文章,里面提到他與傅雷的“一場不大不小的沖突”,那是1944年,傅雷化名“迅雨”給柯靈主持的《萬象》寫了一篇《論張愛玲的小說》。
-
釋讀吳福輝《關于〈戴上枷鎖的笑〉的一通書信》
吳福輝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的代表性學者之一,他在文學史研究、海派文學研究、通俗文學研究方面都卓有成就,出版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等著作在學界都引起了極大反響。
-
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紀念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
2021年恰逢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中國現代文學館12月12日開幕“紀念茅盾先生誕辰125周年手跡展”。
-
未成行的賞櫻之約 張中行與林楚平信函往來背后的故事
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張中行先生(1909—2006),曾被季羨林先生贊譽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
陶潔:一面之緣和一封信
我跟錢瑗在1987年相識,因為共同的興趣很快成為好朋友。
2021-12-01
-
“我愛遠山的野火 燒赤暮色里一湖波”
一封寫自三十一年前的信 ◎趙蘅(趙瑞蕻之女) 11月10日,立冬三天,天空呈現大片的藍。
-
浦江請信札:遺箋一讀想風標
圖為作者收藏的浦江清致施蟄存信 一 結識浦江清先生,最早緣于讀他去世次年出版的《浦江清文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989年增補)。
-
丁玲與謝旦如、上海魯迅紀念館
謝旦如致丁玲信 上海魯迅紀念館珍藏著丁玲一些珍貴的手稿、書信、照片等文物,這些文物是謝旦如在1960年代初期、陳明在本世紀初期先后捐贈的。
-
許我忘年為氣類 風義平生師友間:幾種王國維書信集讀后
近年來,關于王國維(1877-1927)的學術史資料及考證研究都有諸多成果刊布。
-
我們為什么珍視泛黃紙頁上的名家手稿
魯迅誕辰140周年之際,集合北京、上海、廣州、紹興等多地收藏機構、研究力量匯成的新版《魯迅手稿全集》問世,成為近期文學界、文博界引人矚目的事件。
關鍵詞:  名人手跡2021-11-11
-
胡竹峰:從魯迅的書法談起
讀魯迅書法,有種特別的味道。
-
浦江清致施蟄存:遺箋一讀想風標
一 結識浦江清先生,最早緣于讀他去世次年出版的《浦江清文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989年增補)。
-
“打撈”手寫的溫情和記憶
10月31日,為期20天的華東師范大學作家評論家群文獻展落下帷幕。
關鍵詞:  名人手跡2021-11-01
-
朽者不朽陳師曾
編者按:《北京晚報》“墨緣”版創設近十年,近日,“墨緣”編寫組將多年的優質文章集結成書,《古今書家事》便是其中一本。
-
“覺醒年代”的一組信札
圖①:北京《新青年》編輯部辦公室;圖②:1920年5月7日陳獨秀致李大釗、胡適的信;圖③:北京《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大門。
-
陳喜儒:我珍藏的光未然手跡
張光年手書《黃河頌》 張光年(左)和本文作者 訪日期間合影,左起本文作者、從維熙、張光年、鄧剛、陳祖芬 在我珍藏的中外名作家手跡中,光未然(張光年)的不算多,但種類較全,有信札、條幅、贈書、題詞、批示、在我文稿上的修改,還有一條足可以假亂真的木版水印橫幅《黃河頌》。
-
從一頁稿紙的修改談周氏兄弟與宮白羽的交往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手稿庫中,收藏有一部1962年11月30日周作人在北京苦雨齋創作完成的名為《知堂回想錄》(又名《周作人回憶錄》)手稿檔案。
-
柔中帶剛老舍書
編者按:《北京晚報》“墨緣”版創設近十年,近日,“墨緣”編寫組將多年的優質文章集結成書,《古今書家事》便是其中一本。
-
陳獨秀信札手稿收藏細節披露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展廳內景 陳獨秀致胡適、李大釗的信 步入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常設展覽“尺翰之美——中國傳統家書展”的展廳,昏黃的燈光、書信獨有的沁人氣息,讓人立馬沉靜下來。
-
書衣在說話——作家孫犁“書衣文錄”全編首次面世
未經整理的“書衣文錄” 百花文藝出版社供圖 在《全唐詩》書衣上,孫犁記下當天過生日,與小女共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