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陜軍新起點上再出發
——陜西省作家協會二○一三年工作綜述
2013年,陜西省作家協會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中國作協、陜西省委宣傳部的關懷指導下,在全省人民建設“三強一富一美”和“三個陜西”的偉大實踐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正確導向,不斷創新思路,加強隊伍建設,推動文學創作,出人才,出精品,全省文學事業繁榮發展。
集體發力,文學創作碩果累累
一年來,陜西作家創作勢頭強勁,作家新作陸續面世。2013年,陜西作家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作品共47部,包括賈平凹長篇小說《帶燈》,陳忠實的散文、論說、訪談集《白墻無字》,莫伸的中篇小說《危情》等。有不少作品獲得重要獎項。賈平凹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帶燈》被《當代》雜志評為長篇小說(2013)年度最佳小說;《古爐》被《當代》雜志評為五年最佳作品;中篇小說《倒流河》獲2013年度茅臺杯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廢都》、中篇小說《雞窩洼人家》和葉廣芩的中篇小說《豆汁記》獲“《十月》創刊35周年最具影響力作品獎”,今年2月,賈平凹又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獎”;葉廣芩獲得第十屆“十月文學獎”。阿瑩《俄羅斯日記》獲俄羅斯作協契訶夫文學獎;閆安獲“2013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高建群長篇小說《統萬城》、莫伸小說集《危情》、馮積岐長篇小說《非常時期》、馮天海長篇小說《風雨長安》等出版后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文學評論界的好評;葉廣芩的中篇小說《張家大哥》、第廣龍的短篇小說《城市和明與暗》、王曉云的紀實文學《河流與山的秘密》、王妹英的短篇小說《七福》、中篇小說《一千個夜晚》、電視文學劇本《世界背面》、李子白的中篇小說《三十七計》、阿瑩的《雜技俑》、龍云的小說《城。人。巷。墻》、杜文娟的紀實文學《祥瑞草原——走進鄂托克前旗》、祁玉江的散文《山道蜿蜒》等今年相繼被《中國作家》和《小說選刊》等國家級文學刊物刊發。
重點扶持,唱響時代主旋律
2013年,陜西的重點作品受到各級重視與扶持。紅柯長篇小說《喀拉布風暴》、和谷散文《歸園》獲中國作家協會2013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齊雅麗長篇紀實文學《陜西的山東村》、王妹英長篇小說《山川記》獲陜西省委宣傳部2013年度上半年重點作品資助項目。SLOT(陜西作家文學作品外介翻譯)計劃有序進行。繼2012年翻譯出版葉廣芩長篇小說《青木川》后,2013年,王蓬長篇紀實散文《從長安到羅馬》(英文版)出版;《陜西作家短篇小說集》(西班牙文)年內出版。另有賈平凹長篇小說《廢都》(英文版)、王海長篇小說《城市門》(英文版)均已完成翻譯校對工作。發揮社會力量,資助殘疾人和貧困作家出書。省作協設立的文學基金會與省慈善協會聯合天朗集團出資,資助9位殘疾人和貧困作家出版了自己的新作,受到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好評。完善獎勵機制,促進文學發展。2013年8月9日,設立的“柳青創業人社文學獎”在西安揭曉,來自我省的32名作家獲得各類獎項。這次活動通過邀請我省作家組成采訪團走進基層,深入挖掘,創作出一批反映全省各行各業中涌現出的“創業明星”和先進創業集體及創業工作經驗的好作品。制定出臺了陜西文學院發稿獎勵制度。10月22日,在舉行的“第三屆陜西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簽約儀式”上,對第二屆簽約作家中的6位優秀簽約作家進行了獎勵。
凝聚隊伍,文學陜軍整裝出發
順利完成換屆工作。2013年5月6日至8日,陜西省作家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在西安圓滿召開。省委書記趙正永率9名省委常委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及中國作協廖奔副主席共13名省部級領導出席開幕式,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景俊海主持了開幕式。13位省部級領導同時出席一個文學的會議,開了建國以來全國同級同類作代會的先例。特別是趙正永書記充滿文學情結的講話和廖奔副主席的講話鼓舞人心,激人奮進,不僅在文學界、而且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大會對五次作代會以來陜西文學發展進行了回顧和總結,明確了今后陜西文學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和主席團,聘請了名譽主席,修改了《陜西省作家協會章程》,圓滿順利地完成了各項預期的任務,受到了各方好評;調整和加強了文學專業委員會工作。2013年7月6日,省作協召開六代會主席團第二次會議,聘請了第六屆主席團顧問,通過了主席團成員分工,設立了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評論、青年文學、報告文學、兒童文學、網絡文學、文學翻譯、雜文、戲劇影視12個文學專業委員會,制定了《專業委員會工作制度》,明確了省作協12個專業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和工作職責。半年來,各專業委員會積極開展工作,成為加強作協業務工作的重要力量。
深入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將組織作家深入生活列為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標考核任務認真推進。2013年5月份,組織了陜川渝三省作家“走進新陜北”大型采風活動。40余位作家走進延安、榆林兩市的5個區縣14個紅色紀念地、歷史遺址、能源化工、煤炭,以及民俗文化基地和自然風光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行程達2000公里,并于5月22日,在延安舉行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1周年座談會。10月26日,舉行了“百名作家走進太白山”活動,積極發揮文學的力量,為推進我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出力。11月,舉辦了“著名作家學者走進延長石油采風活動”。采風人員深入延安榆林等地,走進延長石油集團公司采油、煉油、石化、煤油新技術、化工園區等生產單位,參觀了位于七里村采油廠的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為期6天的采風活動,使作家們零距離地接觸到改變了陜西農耕文化格局的延長石油,切身地感受到“延安精神”的獨特魅力,用文化的情懷見證了樸素的石油工人和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如何用辛勤的汗水創造偉大時代的實踐,是一次飽滿而壯麗的心靈之旅。
研討批評,創作質量上臺階
2013年以來,省作協通過召開各種形式的研討會,積極引導我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學創作,提高文學作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5月以來,省作協分別組織召開了賈平凹長篇新作《帶燈》學術研討會,馮積岐《馮積岐作品集》、王盛華新作《夢中家園》讀者見面會、新聞發布會暨作品研討會,童星長篇小說《火燒龍》、郭平安長篇小說《唐僧譯經記》、李希仲長篇小說《粉巷》、馮天海長篇小說《風雨長安》和寇揮作品研討會、王海長篇小說《新姨》專家會診座談會、殘疾人作家連忠照新作讀者見面會等,營造了陜西文學創作與批評雙翼齊飛的可喜局面。
繼往開來,文學陜軍再出發
2013年12月9日,中國作協和陜西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國作協創聯部和陜西省作協共同承辦的“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陜西作家柳青、杜鵬程、王汶石、李若冰和他們創作的《創業史》《保衛延安》《風雪之夜》《柴達木手記》等作品,為陜西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居于全國一流的雄厚基礎。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陜西的文學創作順應時變,較早出現了為全國矚目的第二代陜西作家群,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葉廣芩、莫伸、紅柯、馮積岐、冷夢、吳克敬等一批作家構成了陜西作家的強大陣容,他們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為杰出代表,乘勢崛起,相繼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生活,極具藝術感染力的精品力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時代影響,在中國文壇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學陜軍”現象在這一空前的文學盛況中應運而生,形成了更為廣泛與多元的文學形態,讓陜西文學在持續輝煌的同時,適應了文學的最新時代發展規律。相繼有一大批陜西作家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以及冰心文學獎、紅樓夢文學獎、施耐庵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中多次獲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更是成為茅盾文學獎序列里的標志性作品。此次“文學陜軍再出發”學術研討會是新時期文學三十五年來,陜西面向全國對當代和當下陜西小說創作與作家隊伍進行集中研討的一次盛會。通過此次活動,聽取了國家層面的專家學者對陜西文學發展和文學陜軍隊伍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擴大了文學陜軍影響力,推動陜西文學再創輝煌。
2013年12月19日,又在西安舉行了“文學陜軍再出發”座談會。會議圍繞趙正永書記寫給趙瑜先生關于《尋找巴金的黛莉》的一封信談感想及就“文學陜軍如何再出發”建言獻策,進一步理清了文學陜軍再出發的思路。
搭建平臺,擴大作家作品影響力
在積極改善辦刊條件、進一步發揮《延河》文學月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小說評論》兩個文學主陣地作用的同時,策劃舉辦了“陜西作家有好書”活動,旨在推出名人新作和新人佳作,既展示“文學陜軍”的創作成就,也對如何創作出精品佳作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通過作家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的活動,激發作家的文學創作靈感,促進新作品的誕生。2013年4月13日,“陜西作家有好書”首場活動在陜西省圖書館拉開帷幕,賈平凹、高建群、馮積岐、莫伸、冷夢、王海、寇揮7位作家與讀者見面,受到熱烈歡迎。11月3日,“陜西作家有好書”第二場活動隆重舉行,共有張艷茜、冷夢、夏堅德,周瑄璞、唐卡、楊則緯等12位陜西省內優秀的中青年女作家與讀者見面,省內著名編評專家韓霽虹、周燕芬、馮希哲等出席了會議,并與女作家和廣大讀者一道,針對近年來陜西女性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現當代文學中的女性創作、性別視角下的文化現象。下一步,活動還將陸續開展,力爭將“陜西作家有好書”打造成陜西省作家協會宣傳推介陜西作家及作品的一個品牌活動。2013年1月15日,同陜西廣播電視臺故事、廣播頻率,簽署了“陜西省作家協會同陜西廣播電視臺故事廣播頻率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首期推出了白黎,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在《陜西作家網》設立了“名人新作”、“新人新作”“新人鑒賞”等欄目。舉辦文學作品與影視對接會,為文學在大眾傳媒背景下的發展提供了平臺;10月30日,由陜西省作協、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等部門主辦的文學陜軍與影視陜軍對接會在西安舉行,10名作家與影視公司現場簽約,著名作家方英文的《后花園》與陜西丹江潮影視公司簽約,著名作家吳克敬的《山丹丹紅透碾子灣》與陜西大象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由和谷、黃衛平、王曉斌三位作家聯合創作的小說《陳爐古鎮》與西安文龍影視劇本文化公司進行了簽約。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重點對著名作家冷夢創作的《天國葬禮》等部分受托代理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展示推介,引起了與會影視制播機構的廣泛關注。1月,葉廣苓的《全家福》改編成48集電視連續劇在中央一套黃金時段播出。11月,王海的《城市門》改編成電影正式發行上映。舉辦了高建群《統萬城》電影籌拍座談會,加強了文學與影視對接的實質推進。
人才戰略,培養文學接續力量
陜西作協高度重視文學組織建設,不斷壯大文學陜軍隊伍。2013年5月29日,召開了陜西省中青年作家座談會,了解中青年作家隊伍創作狀態。來自西安、安康、漢中、寶雞、延安、榆林的30多位中青年作家代表參加了會議,暢談學習趙正永書記在第六次省作代會上的講話精神和收獲與體會,并就如何加強中青年作家隊伍培養、推進全省文學繁榮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景俊海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弘揚路遙精神,創作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推動陜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繼續堅持中青年作家簽約制度。10月22日,“第三屆陜西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簽約儀式”圓滿舉行,省作協與99位作家簽約;10月25日至11月8日舉辦了“中青年作家讀書班”,加大對中青年作家的培訓力度,為陜西文學儲備后備力量。
踐行群眾路線,聯絡協調服務職能充分發揮
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3年4月中旬,省作協黨組啟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工作,組織黨員、干部、作家、職工深入基層,到各市和各行業作協以及柞水縣杏坪鎮、杏坪初級中學等地開展調研,了解會員創作、隊伍建設、文學組織、文學刊物發展情況和學生讀書、用書情況,實地查看簽約作家和殘疾人作家創作生活狀況,面向基層發放《問卷調查》,廣泛聽取對省作協工作的意見,特別是“四風”方面的問題。8月,舉辦了“紀念胡采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弘揚胡采先生在文學中的群眾路線實踐。召開了以“弘揚延安精神、踐行群眾路線、辦好作家之家”為主題的專題討論會,深化了學習效果。分別召開了省作協領導班子和行政支部和事業支部專題民主生活會。目前,建章立制,整改落實工作正在進行。
加強了為市縣作協和行業作協及會員服務工作。在《陜西作家網》設置“市縣行業動態”及“會員”等欄目。成立了陜西作家書畫院,將對繁榮我省的文學書畫創作、促進書畫理論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進一步加強了對外宣傳工作。開辦了陜西作協政務微博、對陜西作家網進行了改版,加強了《陜西文學界》編輯出版工作。
同時,省作協還在加強基礎建設方面做了諸多努力。圍繞改進機關作風,制定出臺了財務管理、公務接待等制度和文學專業人才引進實施辦法等,重新完善印發了公文管理制度等。對機關固定資產進行了清理登記,摸清了家底,形成了管理制度,增強了資產安全。初步解決了事業編制人員津貼和退休人員生活補貼問題。機關實行了物業化管理,改善了辦公秩序,機關作風明顯改善,工作人員服務態度熱情積極,工作細致周到,形成了團結、鼓勁、寬松、務實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