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5年兒童文學:立足原創 蓄勢再出發
□納 楊
近年來,在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和關注文藝發展的大背景下,兒童文學因其受眾的量之大、面之廣,以及其讀者身份的特殊性,受到了特別多的關注甚至是 挑剔。這對兒童文學的發展是好事,有市場才會有動力,有批評才會有提升。在經過了10年“黃金發展期”后,兒童文學界也意識到中國兒童文學發展似乎來到了 一個分叉路口。今后的路怎么走?中國兒童文學應該以什么樣的面貌走向世界,在世界兒童文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問題已經進入到每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 人的心里,正在形成越來越清晰的答案。
反思“黃金十年”的熱潮
2015年7月,中宣部和中國作協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座談會,是近年來專門針對兒童文學的一次高規格、大規模的重要會議。其意 義在于,在這樣一個關鍵時間節點上,把活躍在兒童文學創作隊伍中的老中青少四代作家和發展迅速、成績斐然的31家專業少兒類出版社的負責人召集到一起,學 習和認識兒童文學發展的大形勢,交流和研討各個領域的狀況和問題,探討兒童文學面臨的新形勢、新課題、新任務,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中宣部和中國作協還共同舉辦了一期兒童文學作家編輯研修班,精選了全國44位創作活躍的優秀中青年兒童文學作家和33位全國專業少兒出版 社的骨干編輯參加。這些活動和舉措,讓兒童文學作家和出版社備受鼓舞,對實現由數量和銷量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向以品質為主導的模式“轉型”的意識更加強烈, 在兒童文學界掀起一股反思“黃金十年”的思潮。如何應對新形勢、把握新機遇,兒童文學界已經在做種種努力和嘗試。比如,湖南省成立了兒童文學學會,編輯出 版了《湖南兒童文學史》,并且首次在毛澤東文學院舉辦針對兒童文學的專題班;浙江省組織召開了新生代兒童作家群研討會,把省內近年創作突出的幾位青年作家 作為一個群體亮相,對他們的創作進行真誠的批評,促進他們的成長;湖北省一方面繼續與省市圖書館合作舉辦公益講座大力推廣兒童文學閱讀,一方面大力推動兒 童文學評論;陜西作協舉辦了全省兒童文學作家培訓,受到兒童文學作家的歡迎;安徽省成立了兒童文學委員會,第一件事就是組織作家到自然保護區深入生活。
種種跡象表明,創作的沉淀、批評的促進、出版的自律,正在成為兒童文學界迎接新的“黃金十年”的共識。
一個專欄引起的思考
具體到2015年兒童文學創作的收獲,首先要說的是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的《人民日報》“繁榮兒童文學大家談”專欄。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出 版人,分別從創作、批評、出版三方面,對當下兒童文學現狀進行全方位的梳理、把脈。高洪波的《“三心二意”作得天真詩篇》把兒童文學創作所需要的特殊品質 形象地總結為“三心二意”,即童心、詩心、愛心和感恩意識、敬畏意識。文章以多年寫作的智慧和幽默的筆調,講出了兒童文學創作的根基性問題;李敬澤的《兒 童文學的再準備》則是對整個欄目所談到的現象和問題的一個總結,對兒童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明確而誠懇的建議;張之路、曹文軒、秦文君、楊紅櫻、劉先平、 薛濤等作家從各自寫作出發,分享創作經驗,從中可以見出兒童文學創作的特質;李學謙談到出版和傳播對兒童文學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提出兒童圖書的出版特別 需要兼顧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徐德霞、方衛平、朱自強等就兒童文學“系列化”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評;金波的《理論批評當積極介入兒童文學》直面對 兒童文學的質疑,熱切呼吁文學理論批評多關注兒童文學,提出加強理論建設的具體措施。這些文章在兒童文學界和文藝評論界都收到了良好的反饋,在加大兒童文 學的批評力度,發揮文藝批評激濁揚清、指導創作的作用上,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比較突出的幾個創作現象
2015年,兒童文學創作中幾個突出現象值得關注。一是繪本的快速發展,出版數量激增,閱讀火爆,質量也在上升,成為今年兒童文學的一大亮點。 梅子涵和滿濤的《麻雀》,秦文君和劉洵、彎彎、徐曉璇的《秦文君溫暖繪本》系列,白冰和江顯英的《換媽媽》,彭懿和九兒的《不要和青蛙跳繩》,黑瞇的《辮子》,亞東和麥克小奎的《跑跑鎮》等都是非常優秀的繪本新作;信誼原創圖畫書系列2015年繼續推出了一批優美的繪本,比如麥子和朱成梁的《棉婆婆睡不著》等,蒲蒲蘭繪本館今年推出了朱自強和朱成梁的《會說話的手》等新作。這些繪本注重繪畫風格與文字意義的搭配,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為 孩子們帶來美的享受,在培養孩子對藝術的感悟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加強兒童文學批評方面頗有實績。遼寧兒委會與《當代作家評論》合作推出了一期中國兒童文學小輯,效果不錯;一批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專著出 版,如韓進《童心密碼——為孩子選擇文學》、王泉根《中國兒童文學概論》等一套世界兒童文學研究叢書、方衛平主編的《童年的棲居——兒童文學卷》等。這些 理論專著將會為我國兒童文學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是在社會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潮中,兒童文學創作也捧出了一批反映抗日戰爭的作品。戰爭與兒童,永遠是一個探 究深邃人性的主題。今天享受著和平陽光的少年兒童如何體會戰爭的殘酷,體會戰爭年代兒童的生活狀態,進而懂得珍惜、懂得敬畏,是兒童文學必須面對的課題。 曹文軒的《火印》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北方草原為背景,以一個孩子和一匹戰馬的故事為主線,再現了與那場導致我們民族浩劫的侵略戰爭有關的歷史記憶,以及它所 帶來的個體與民族創痛。小說從人性的角度對戰爭中的中國人、日本人進行思考和審視,發人深。皇防椎摹秾④姾窂膬和暯菍懣箲饡r期,北京城里皮影戲班 子的父女、前清八旗落魄子弟和富有又愛國的姥爺一家三類人的命運,透視淪陷區不同階層人們的思想、情感和遭遇,展示了那一特殊年代廣闊的生活畫面;“烽火 燎原”系列抗戰題材原創少年小說首批8部作品,包括張品成的《水巷口》、肖顯志的《天火》、牧鈴的《少年戰俘營》、汪玥含的《大地歌聲》、王巨成的《看你 們往哪里跑》、毛蘆蘆的《如菊如月》、毛云爾的《走出野人山》、趙華的《魔血》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狡詐以及在侵 略戰爭中艱難生存和成長的少年們。小說從孩子的角度書寫抗戰,更加突顯出孩子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這一命題。該系列小說特別注重以史實為創作依據,保證了小說 在歷史敘述方面的可信度——這也是歷史題材小說的一個重要品質。
成長主題再添佳作
少年兒童是一個人的重要成長期,關于成長的故事也就成為兒童文學的一大主題。金波的《婷婷的樹》在簡單的故事里蘊含了生活的不易和人生的無常, 把深刻的道理講得純凈而易懂,體現出老作家的寫作功力;張煒的《尋找魚王》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宏大母題寓于一個“漁王”的形象中。在這個特別的成長故 事里,主人公最終學會的不僅是生之技巧,更是生之哲理,生之真諦;趙麗宏的《漁童》也是關于成長的故事。小說以孩童的視角直面那段特殊歷史記憶中的罪與 罰,并嘗試通過童年的路徑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救贖;徐玲的《全世界請原諒我》同樣講述了一個關于成長與救贖的故事,把當代少年的生活際遇與網絡時代普遍的青 少年成長問題相結合,在切膚的感悟中帶領少年讀者思考和追尋生活的真實意義與真切方向;陳暉的《我的名字叫豆豆》把目光放在單親家庭這樣一類特殊孩子身 上,試圖以成人的智慧幫助孩子正確應對生活的煩惱。
當下兒童的生活是兒童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通過閱讀這類作品,大讀者們可以從中領略當下兒童的生活樂趣,小讀者們則可以尋找同齡人的共同語言。 張之路的《彎彎的辛夷花》講述了六年級女孩兒徐彎彎一段有趣的校園經歷;殷健靈的《不一樣的暑假》寫一個大城市的孩子到鄉村度過一個難忘的假期,收獲了不 一樣的友情;薛濤的《大富翁》講述了3個少年因為不同的原因流落在大城市,盡管生活困苦,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最終幾個少年陸續回歸正常的校園 生活,但這段經歷已成為他們成長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彭學軍的《森林里的小火車》里,回鄉下過暑假的男孩羅恩順著一段廢棄的鐵軌發現了藏在山林深處的蒸汽小 火車,并由此引出父輩和祖輩關于創業、夢想和守望的人生遭際,自己也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阿來的《三只蟲草》寫的是藏區普通牧民家庭的男孩桑吉的生活 經歷,小說氣象廣闊,寫出了孩子所理解的今天西藏人的生活狀況,很多關于現實的描寫發人深省。
童話和幻想小說一直是兒童文學中最受關注和歡迎的一類。湯素蘭的長篇童話《笨狼與小紅帽》把經典童話人物放置到新鮮的場景,用孩子們熟悉的人物 講述關于家的溫暖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王勇英的幻想小說《巫師的傳人》以優美的廣西山水和神話傳說帶領我們走進神秘的巫師世界,糾結千年的恩怨與現代社會相 碰撞,所不變的仍是愛與勇氣的主題;馬原的童話《灣格花原》是一部富含穿越、冒險、成長元素的童話。作家創造了一個史前地球的全新場景,用一系列有趣的故 事告訴孩子生活的哲理。
童話無論多驚險,總有一種溫暖作底色。比如蕭袤的《繭屋》里的同學情誼令人感動;孫玉虎的《遇見空空如也》把孩子失去父親的痛苦具象為一個空空 如也的房間,逃離房間其實也是幫助自己渡過失去至親的難關的過程;湯湯的《一只小雞去天國》用溫柔的方式幫助孩子坦然面對生活中誰都不可避免的一件事—— 死亡,這也是童話應該帶給孩子們的精神力量;小河丁丁的長篇童話《水獺男孩》面對的是孩子的孤單,這是現在獨生子女的一大問題,一份溫暖的友情可以化解多 少孤單;麥子的中篇童話《大熊的女兒》突出了親情對人的精神支撐,無論對孩子還是大人都是一樣的。
2015年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值得關注的還有梅子涵的散文集《綠光芒》、鄭春華的系列低幼故事《小餅干和圍裙媽媽》、李姍姍的兒童詩集《太陽小時候是個男孩》、格日勒其木格·黑鶴的動物小說《母兔》《狼谷炊煙》、虹影的小說《里婭傳奇》等,不再一一列舉。
當前兒童文學創作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一是青年兒童文學作家需要沉淀。出書快賣得好對作家是一種很好的激勵,但是書出得太容易了, 便缺少了潛心鉆研提高的過程,對年輕作家的成長并不好。二是兒童文學刊物在萎縮,優秀的短篇作品缺少發表渠道,從而限制了短篇作品的發展。三是作品表現的 年齡段在下降,對少年讀者或年齡段稍高一些的讀者有所忽視。四是題材仍不夠開闊,校園文學仍占大部分,而與少年兒童精神成長同樣息息相關的歷史、軍事等題 材的作品還很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