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 |
![]() |
![]() |
王世襄 |
世界無窮,生命無窮,藝術的境界亦無窮。藝術之無窮,不是無根的木,浮水的萍,而是由心靈與生命的浩渺成就。如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所寫:“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藝術與生命的交匯在生活。本期“讀書”版致敬這些人、這些書、這些做書的人。年度人物王世襄是藝術大家也是生活大師,他的生活是高度藝術化的生活;年度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致力于采擷藝術精華,豐富讀者生活;五本年度好書或有沉靜之美,或有思辨之奇,共同陶冶著我們的生活與人生。
讓我們來一次書海漫步吧,以藝術與生活為話題,采一朵小花,發些許幽思。
——編 者
人物
王世襄:老大京華輯逸文
張 荷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號暢安,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
王世襄先生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但今天的人們更懷念下面這些身份 中的他——放鴿家、斗蟲家、馴鷹家、養狗家、摔跤家、烹飪家、美食家、書法家、詩詞家、明式家具家、中國古典音樂史家……一句話,“中國第一玩家”。王世 襄的學問和成就,看似是玩出來的,其實不然。翻譯大家楊憲益曾作詩稱贊他:“名士風流天下聞,方言蒼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稱玩主,老大京華輯逸文!
新世紀之初,王世襄的《錦灰堆》系列、《明式家具研究》《自珍集》及其夫人袁荃猷的《游刃集》先后在三聯書店出版。被稱為“奇書”的《錦灰堆》出版后一 紙風行,成為從事收藏和鑒賞者的必讀書,半年內重印4次。那時出版的《錦灰堆》共三卷,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歲以前所寫的大部分文章,計105篇,第三 卷則以手書影印的形式選收了王世襄歷年所作的詩詞120首。全書計有線圖234幅,黑白圖424幅,彩圖255幅,可謂琳瑯滿目,令人愛不釋手。尤其令人 叫絕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為家具、漆具、竹刻、工藝、則例、書畫、雕塑、樂舞、憶往、游藝、飲食、雜稿等12類。其涉及面之廣,在個人的自選集類 書籍中極為罕見。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仙逝。隨著王世襄的辭世,他的研究及學問,即將成為真正的絕學。他一生著作繁多,但其 著作大多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版的,許多著作或因印數少,或因價格高,或因時間長,讀者已經很難見到。王世襄夫婦是三聯書店的老朋友,三聯書店理應為這樣一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做點事情,于是,啟動了《王世襄集》的出版工作。
編輯《王世襄集》時,為力求這套書能囊括王世襄一生中最重要的研 究成果,我們最終選定《明式家具研究》《髹飾錄解說》《中國古代漆器》《竹刻藝術》《說葫蘆》《明代鴿經 清宮鴿譜》《蟋蟀譜集成》《中國畫論研究》《自 珍集》和《錦灰堆》(合編本)10部作品。10部著作堪稱各方面研究的代表之作,集中展現了王世襄的學問與人生。就每一種書稿而言,不僅體例不一,寫作出 版時間不一,甚至同一類或相似、相同內容常常在幾本書中都可見到,甚至在文字上也有出入的地方。我們盡量保存著作的原貌,保持各部書稿內容的完整,同時盡 量減少內容的重復,并對有沖突的內容進行判斷、認定,避免相互間的矛盾。對于所收之書,絕不照搬翻印,不僅重新梳理、重新編輯,有些還做了整理工作。
經過近4年的努力,10種14卷本的《王世襄集》終于出版。許多學者、專家給予關注和好評,收藏家馬未都說:“《王世襄集》全面展示了王世襄先生一生的 研究成果,多層面地將中國文物國寶級作品及一般小品展示出來,充分地顯示了王老的學術風格! 2015年,《王世襄集》榮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 獎”。期待《王世襄集》的出版,能將這些代表中華文化并被稱為“絕學”的學問保存下來,傳承下去。如此,這些幾近被人忘卻的中國傳統文化,就不僅僅是一種 記憶,而成為有生命的延續。
出版社
閱讀,讓藝術親近生活
高秀芹 (北京大學出版社編審)
閱讀藝術圖書是我們觸摸藝術的一種方式。藝術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生活因親近藝術而富有質感。藝術就在我們的目光里、感受里、每一天的生活里。
今年出版的藝術類圖書中,藝術家關于創作及生活的書占有不小的比例。畫家劉小東的《一公分:劉小東日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是最為走心的一本。 2013年,劉小東旅行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創作的每幅畫都由兩張畫布構成,而兩張畫布之間剛好是一公分的距離。他以此暗喻難以愈合的巴以關系,并由此及 彼,延伸至生活中那些不同層面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個體與組織之間的……書名取意“一公分”,正是傳達彌補諸多人世間“一公分” 距離的努力與堅守。
日本先鋒藝術家小野洋子的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是約翰·列儂的妻子。她在《想象你是一顆飛翔的種子》(新星出版社) 中,把自己“藝術家”的光芒發散到極致。她以打破慣常思維、向現有秩序提出挑戰為藝術理念,在這本書中呈現了100幅自繪的點描畫,100首想象力十足的 詩,并配以100種讓人深省的思維訓練。她以“先鋒”的方式,把生活映畫為藝術,也給時下流行的“創意”一詞,賦予了野蠻生長的內涵。
最近幾年,隨著公眾參與博物館公共教育與觀展熱情的不斷提高,與博物館展覽相關的圖書也不似之前那般“陽春白雪”了。今年故宮最有文化影響力的展覽當屬 《清明上河圖》原作展出。相關圖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年末,北大出版社剛出版的《如何讀中國 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導覽》,則是一種“細節閱讀”的類型。這本書通過原色復現多幅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罕見中國書畫,加上該館亞洲藝術部 主任何慕文對諸多畫作的解讀,為繪畫愛好者提供了與畫作對話、與歷史對話的一種正途。
今年,藝術理論圖書的亮點在于外版書。比如三聯書 店“開放藝術史叢書”中的《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作者是英國著名美術史家柯律格,他用社會文化理論,由明代被有閑階級把玩、鑒賞、 消費的所謂“多余之物”,如繪畫、書法、瓷器、玉雕等,延伸至明代物質文化,并以此引入藝術史。從這些“物”的被接受史,觀看晚明社會。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備受市場歡迎的電影書,則多為專業水準的“硬通貨”。其中較為重要的,便是那本總括性的電影史,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所撰 寫的《世界電影史》。中文版完美地還原了原版厚重、全面,又極具智識洞見的風貌,成為對電影有興趣的讀者的必備讀物。新版《看電影的藝術》是一本教會大家 “看門道”的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在操作、理論和普通欣賞層面的知識、技巧和方法。兩本書在今年依然受到讀者的歡迎。可惜的是,今年國內學者所撰寫的電影 學術著作多為應景應制的“產業分析”。只有戴錦華的自選集《昨日之島》最能讓人眼前一亮。戴錦華以歷史和文化縱深書寫當下電影情態,她是國內目前最勤于也 最善于思考電影與現實關系的知識分子,她的反思是令我們清醒前行的動力。
圖書
《藝術的故事》
思之清正 言之流暢
范景中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貢布里希說,本書是為十五六歲的青少年而寫,全書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就是把話講得聽起來外行也決不高深其詞。他是語言的大師,從小就迷上了語言的創造 性,一生都在思考語言的問題。畢竟,美術史的歷史也是尋求語言表達的歷史!端囆g的故事》主旨是尋求新的表達方式,是“用樸素的語言重新講述藝術發展 史”,理論的深度就在不露聲色的筆致中徐徐而出,好似:一切清晰的事物都暗含深意,而暗含深意的事物都很清晰。
作者以淺顯的言辭寫深大 道闊的意境,又以謙厚的善心把沉睡的大師為全世界喚起。他講述的是故事,可是技術史、觀念史、形式史、主題史、藝術家形象變化史熔為一爐,如同難以匹敵的 思想之旅。他筆下的脈絡環環相生,絡絡相續,建起的結構簡單又清純,有著藍天下白色大理石神廟的美。這樣,故事又成了一件藝術品。這也許就是它堪為后世所 法的造詣。
《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
除了意會 亦可言傳
黃小峰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此書由解讀畫作的思路及運用歷史材料之方法,向讀者展示了藝術史研究之可能。
此書由考訂作者及其生平事略為始,擴至作品繪制的時間地點、作品內容、當時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創作動機與目的,以及作品之政治效果與藝術影響,對畫 作具有完整一體的認識。通過爬梳畫中透露的訊息,考訂畫作繪制的時代;繪制與原作相應的航拍圖,并制成城市交通圖與當年地圖相合對,可推知《清明上河圖》 所畫是開封實情而非實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作者欲陳述東京繁華景象之外的意涵。本畫雖以清明為題,卻省去更多當日熱鬧的活動,集中表現社會問題,如 驚馬闖郊市、慵懶的遞鋪士卒等,參照史料中當時文人上書的內容,以上事件確實為北宋末年之社會常態,城市管理懈怠、商稅沉重、軍中飲酒成風。從而可以推 斷,畫家揭示種種弊病和危機,希望國家獲得治療,藉此曲諫徽宗。將以上觀點,與北宋由文諫傳統延伸而出的畫諫、詩諫、劇諫等現象并論,得以充分地還原《清 明上河圖》的創作動機與政治效果。
《故宮營造》
人故書新 遺響清越
白建新 (故宮博物院編審)
《故宮營造》一書,專業讀者從中可以得到啟發,普通讀者也可以輕松閱讀,擴展知識。
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多以建筑類型和沿革為主干。單士元的明清宮廷建筑史研究不限于此,他對營造過程、匠役制度和建筑材料的來源頗為重視!陡瘮〉臓I建 制度——明代政治縮影》是其中代表作品。讀后可知,明清以來,紫禁城維護修繕歷經三變。初為明廷皇室官督官工,中葉以后,漸行“買辦收購”。到清室定鼎, 遂以內府采買為制。這一睿識,在前后三個版本的《中國古代建筑史》中均未見。
對于一般讀者,《元宮毀于何時》《明代營建北京的四個時 期》《清代改變明宮對稱格局》《紫禁城七說》數篇,讀后可知北京宮廷的大致沿革!豆蕦m史話》一篇,是20世紀60年代吳晗主編《中國歷史小叢書》的單行 子目!豆蕦m內廷》《太和門和三大殿》《文華殿和武英殿》《文淵閣》《故宮南三所考》《乾隆花園》等篇目,是作者早年介紹明清故宮不同建筑單體功能與沿革 的普及知識文章。今天讀來,仍有澄清事實、解惑釋疑之效。
單士元文字風格平實樸素,映襯出作者的平民底色。以此文風,觀照當下動輒摻入英文冠詞、虛詞等文字,深感現代漢語言文字有必要提倡純凈。
《上海字記》
照映字脈 致敬歷史
呂敬人 (清華大學教授)
上海設計家姜慶共長期從事平面設計,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收藏了大批從20世紀初民國時期到現在、不同載體上應用的各類字體印刷物。無論新聞書刊還是商業 產品,均展現了上世紀隨時代變化而呈現不同特色的中國文字百年世界。由此,他編著成了這本《上海字記》。書中展現了隨著印刷技術的演變,從字體書寫到印刷 手段,以及字體、字形、用途的變化,映襯著文字功能和造字審美的變遷,同時反映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時代進程的軌跡。這是姜慶共多年研究的重要成果, 雖屬上海地域性文字的展示,但作為中國近代印刷和出版的搖籃地,這些文字家喻戶曉,成為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視覺符號,是社會發展的時代縮影和中國平面設 計史進程的佐證。
今天我們對文字心存多少敬畏?電子時代讓我們獲取文字太輕松,太簡易。但過去不是,文字需要書寫,耗費很多智者遣字造 句,古人通過木板雕刻,把文字刷印在紙張上再形成一本書,所以人們對文字由衷敬畏。漢字是記載中華文明生命體的細胞,中國漢字是世界僅存并還在使用的象形 文字,具有非凡的表現力和內在的力量。《上海字記》,讓我們重拾對文字的敬畏之心。
《戲劇在美國的衰落》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劉 恪 (作家)
全球化時代,美國的文化藝術幾乎在所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為何單單在戲劇上例外?作者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歷時4年,在美國全境進行了幾百次的訪談,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由此解剖美國戲劇衰落的現象,并追蹤其原因。
美國戲劇自20世紀50年代起奇跡般地振興,此后經受了商業戲劇的沖擊、文化戰爭的劫持,尤其是來自好萊塢的電影電視的挑戰。戲劇作為美國文化的基石經 受了巨大考驗,它一直在頑強抗爭,直到20世紀80年代陷入滅頂之災,其中興與衰落充滿了悖論。美國戲劇采用編、導、演三級精英模式,“精英”二字便是它 的短板;采用高票價制,商業競爭便制約了它的發展;戲劇由院線制走向流動,既增加了它的觀眾又減少了它的觀眾;工會壟斷是戲劇行業經濟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既為戲劇保留了高水平的專業性,又不可否認地增加了生產成本。總之,體制給予了戲劇刺激生產的優先權,又不可避免地導致它的衰落。但美國戲劇的優勢是,在 衰落之時又奇跡般地重生,成為世界戲劇業的一面鏡子,提供了絕妙的反思。
版式設計、人物速寫: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