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散文創作研討會
專題摘要:王勉的散文有一定的影響,近二十多年來,散文界大散文比較吃香,大散文有好處,篇幅比較長,文化底蘊比較深厚,受到讀者的歡迎。但不能因此而輕視短小的散文,王勉主要是寫比較短小的散文,幾千字、千把字的散文,但他的散文比較有特色,比較短小但是底蘊比較深厚,有自己的意境。
王勉的新作《印象——王勉散文選》,近日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日前,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松江區委宣傳部、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召開了王勉散文創作研討會,來自京滬的部分作家、評論家就此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在新文化運動中,松江又涌現出了一大批名聞全國的文化名人。如今,松江依然文風濃郁,擁有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王勉散文創作研討會的舉辦,對松江文學藝術創作勢必是一次極大的推動。
王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方面,一為對人的刻畫,二為對景的描述,這兩個方面王勉運用文字不僅精準而且貼切。我想,這首先得益于他多年的文學追求,其次與他早年的教師職業有關。衷心的希望王勉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王勉給我非常突出的印象,他的心態比較陽光,對生活不但保持好奇心,保持熱情、保持自信,他有自己的價值觀。現在各種價值觀都有,只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堅持下去,這就是你的意義。
這本書有個特點,像小百科全書、百科辭典一樣,有很多重要的詞條,所寫的往往是一些比較醒目的、比較重要的題材,比如周璇、胡蝶等,有一些人物,還有一些大的東西,像玉、瓷、墨、書法等,每一個題目,仔細想想還都是有一定位置、有一定分量的題目,但又比較短,所以讀起來很有意思。
他的書沒有出來前,建明就把電子版發給我,在電腦上看是瀏覽,感觸不是特別深,書出來之后,就成了精讀。讀下來,特別感觸深的是王勉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人,在中規中矩的人的內心里,有充沛的感情,他的散文被中規中矩套著,自己內心在里面鬧騰,又想抒發,又在格局之內。這
讀王勉的散文,涉及的內容很廣泛,不僅是松江。但是我讀的過程中,認同率非常集中,我對他的認同主要是集中在松江的話題。讀他的散文,一下子讓我想到了松江。而且松江這個地方,從我個人的感情來說,我一直對松江懷有非常美好的感覺。
王勉的散文,作文的心態平和,像《新世紀》等,新世紀到來之時,末日說風靡一時,但是王勉的散文帶有一種全新的創造新世紀的活力。我有一個特殊的感受,相比較70后、80后網絡上的文字,或者是以散文為主的文字,王勉的文字更輕松從容,可以讀出他的年齡。
我覺得散文寫作,改革開放30年,是由冷寂到繁榮,由邊緣到中心,由少數作家的專業創作走向全民寫作的過程。更簡單一點的說,人人都可以寫,數量非常龐大。但是怎樣保證質量呢?這可能是大家都感覺到的問題。
和王勉交往有二十多年了,80年代的時候我們就在一起,我是“先見文,后見人”。王勉,做老師也好,做官也好,但是沒有忘記做文章。王勉寫的東西察人觀物,要用心體悟,這一點來說做得特別好。
人除了對生命美好的向往,還有什么更大?你不是神,你不是菩薩,你就是人。對人來講,還有比這更重要、更大的東西嗎?我覺得王勉的散文里面有很多,就感覺這個人有趣味、有情趣,對生活真的很熱愛,就是這樣的感受、感覺。把這樣的感覺能傳達給人,這就是散文達到的境界。所以我喜歡這樣的散文,也覺得要弘揚這樣的散文。
王勉很勤奮,他當教育局的黨委書記,之前還當了一個局的黨委書記,現在又做水務局的黨委書記,很忙。但是大大小小的報紙上經常讀到他的散文作品。為什么說他很勤奮?我每個星期欣賞他的詩,上海有一張農委辦的城鄉報,經常有他的詩。詩,要一首首有感而發弄出來的,王勉雖然是業余創作,但是很勤奮。
感謝今天為我召開這樣一個散文創作研討會,我覺得今天是我的一個大喜的日子,也是我文學創作當中一個很好的日子,我內心非常感激。感謝上海作家協會包括松江宣傳部、上海文藝出版社精心組織這樣一個研討會。第二,我要感謝北京中國作協的領導,在這么熱的天,專程從北京趕來,來給我指導,非常感謝。第三,感謝在我寫作過程中,在座各位對我的支持、幫助、提攜、關照,再次對大家表示感謝。
《印象·王勉散文選》
《那些人,那些景》
《永遠的白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