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醞釀編輯“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專輯”,我們想了很多。
毫無疑問,從口頭文學到書面文學,從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到作家的文學創作,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少數民族作家隊伍逐漸形成并不斷壯大,作品數量不斷增長、作品質量獲得了驚人的提高。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學珍品,并與漢族文學一起,構筑了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
在新的形勢下,多民族文學共同繁榮發展問題,是我們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應當重視和解決的當務之急。從文學史的角度看,由于種種原因,毋庸置疑,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與漢民族文學的發展存在著差距,二十世紀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最初通常是以漢文化視角被闡釋的,其后才逐漸開始少數民族文學的主體構建,或者說少數民族文學歷史經歷了由“他者闡釋”走向“主體闡釋”的發展過程,這就是說少數民族文學在整個中國文學歷史中的獨立品格的建設任重道遠。
因此,盡管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在現當代曾經出現了如老舍、沈叢文、張承志、阿來等優秀作家,和《正紅旗下》、《邊城》、《黑駿馬》、《塵埃落定》等精品力作,但檢視和展覽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培養發現當代少數民族作家,仍然是文學期刊的重要工作。
魯迅文學院是中國作家的搖籃,自一九五○成立以來,為繁榮中國文學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作家。至二○一○年,魯迅文學院已經成立六十周。六十年前,郭沫若先生把魯迅文學院的成立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事件。為紀念這一值得記憶的重大事件,本刊決定系統展示魯迅文學院成立六十年以來的累累碩果。在啟動這一計劃的同時,恰適魯院文學院集中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作家,舉辦少數民族作家班,有鑒于此,本刊亦確定與魯迅文學院聯合編輯“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專輯”,作為慶祝魯迅文學院成立六十周年系列作品展的第一幕。
本專輯選發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正在成長的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為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繁榮,提供一個可資了解的窗口。我們相信,文學界的共同努力,才是少數民族文學和中國文學繁榮發展的有效的途徑。魯迅文學院與本刊共同所做的只是這個傳大事業中細微的一部分。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