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摘要:10月23日,《中國軍旅文學50年》暨當代軍旅文學研討會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舉行。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著名作家李瑛、胡可、張炯、雷達、周大新、朱秀海、柳建偉等,以及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劉繼賢中將、原總裝副政委朱增泉中將及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李永龍等領導出席會議。
全書對新中國軍旅文學做了全方位的考察,對于回顧和總結我國軍旅文學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具有啟示性價值,具有填補空白和建設專項文學史的意義,大大提高了該門類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突出了十七年軍旅文學的評價問題,八十年代軍旅文學的興與衰……
與朱向前初識于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這位肩佩大校軍銜的軍人向海南日報記者講述著他對毛澤東詩詞的理解。朱向前是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擔任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朱向前研究毛澤東詩詞,閱讀并研究了海內外關于毛澤東政治、歷史、軍事等方面資料100多種,形成了對毛澤東詩詞的“一種解讀”。
他有“多棲”身份,具體來說可分為七。一、作為單位領導,他每天被各種請示、報告、公文、電話徹底拽進辦公室和會議室;二、作為教授,他著作等身,帶不同年級的研究生,傳道授業解惑;三、作為文藝理論批評家,他享有“朱氏理論批評”美譽,先后擔任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 “中國解放軍文藝大獎”評委;四、作為學者,這幾年他云游四方,從各名校、各地講壇到央視 “周末開講”,他把“毛澤東詩詞”解讀到一種極致;五、作為新入道的古玩愛好者,他混跡三五藏家藏友之中且漸入佳境;六、作為業余乒乓球高手,工作之余他矯健的身影總會出現在軍藝運動館內。七、作為準書法家,他的書法已然吹響“集結號”,頗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意思。
軍旅文學秉持崇尚英雄、硬朗陽剛的美學追求,對于打造正在崛起的大國形象發揮著積極作用。為回溯軍旅文學業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軍旅文學未來發展,記者近日采訪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著名軍旅文學評論家朱向前教授。
朱向前教授憶及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緣起,仍舊感念于幼年對主席詩詞的背記,詩作常常脫口而出,至今不忘。毛澤東有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不知這40年的吟詠,是否老去了筆者一份熾熱的情懷。反正,這本42萬字的《解讀》我是一口氣讀完,大為解惑,大為痛快。在書中我讀出了歷史,讀出了文化,更讀出了毛澤東這個人。所感頗多,所想亦多。可以說是心與文遠,也心與文老了。
因師從朱向前教授學過幾年文學,對他的底氣和心勁有較深入的認識,因而當聽他說他要研究毛澤東詩詞時,我就習慣地認定:朱向前講毛詩,絕不是在評論界江郎才盡后的胡亂突圍,很可能是他開疆拓土式的一次戰略行動。
回溯80年中國軍旅文學長河,不難發現,軍旅文學的成長演進與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息息相關。軍旅文學既是人民軍隊始終不渝的思想、教育和宣傳利器,同時又客觀而及時地記錄了革命戰爭的歷史風云,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軍旅生活,細膩而傳神地刻畫了軍人形象,抒發了昂揚向上的理想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品格,積極建構軍營文化和軍人核心價值觀,源源不斷地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輸入強大而持久的精神與情感動力。作為一種題材特定的文學類型,軍旅文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建構起了以“愛國主義”、“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為核心的美學品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