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第二屆“今日批評家”論壇在上海舉行。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國現代文學館、《南方文壇》雜志社聯合主辦的今日批評家論壇,旨在聚集年輕的文學批評家,讓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本次論壇圍繞“批評的語境與倫理”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而真誠的討論。
《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認為,青年批評家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讓自己的文學批評能夠站在深厚的中國文學土壤里面,冷靜地回應這個世界。尤其在今天媒體津津樂道夸耀發行量的時候,青年批評家要有勇氣關注美學風格,討論所評論的作品對當代文學貢獻了什么。批評實踐必須以具體的作品為中心,要從文本出發,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做一些及物的、扎實的作家作品評論。
時間:2011年8月22日
地點:上海作家協會文學會館
張燕玲(《南方文壇》主編):
歡迎大家參加第二屆“今日批評”論壇,大家知道論壇緣起于《南方文壇》1998年創立至今的“今日批評家”欄目,論壇秉承欄目推介批評新人,并以“凝聚批評新力量,互啟文學新思想”為宗旨,因此,首屆論壇鎖定“70以后”,即197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一代批評家。本屆論壇有首屆論壇的代表,他們會把論壇對話交鋒的會風延續下去,第二部分來自現代文學館的特約研究員,還有一部分與我們下午文本研讀相關的科幻文學界頗具代表的青年批評家。昨天晚飯時吳亮先生說他是前天批評家,那我和吳義勤便是昨天批評家,而我們的論壇是為中國文學批評的今天與明天設置的一個小小的平臺,我們這些昨天和前天的批評家是為你們服務的。
“批評的語境與倫理”,緣起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編輯的感受,閱稿時發現年輕一代作者的文章,經常對自己的批評對象先入為主,以流行觀念評價歷史問題,脫離歷史語境。印象很深的一件事來自程光煒教授做“重返80年代”的研究,在回顧與梳理歷史時,他們做了80年代作家系列訪談并發在《南方文壇》,其中有一個事情很有意思,當時訪到韓少功先生,我們的青年批評家認定:尋根文學是因為政治“壓力之后的不得已而為之”的。韓少功很郁悶生氣,那是一次文學的自覺啊。我們都感到這個青年沒有了解當時的歷史符碼,不知道當年拉美馬爾克斯獲諾貝爾獎對文學尋根的導火索意義,青年人的研究離開了當時的語境。我當即與程光煒教授溝通,他也認同并在主持人語加上:“尋根”在當時是一次重要的文學自覺。關于批評語境很多青年學者也談過類似的想法,比如周立民、金理、霍俊明也意識到他們的同行有太多這樣的先入為主了。源于這樣的原因我們確立這樣的話題,是希望我們的文學批評能夠站在深厚的中國文學土壤里,冷靜地回應這個世界,發出自己的有效的聲音。
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