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湖南,現居海南。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現任海南省文聯主席,兼任海南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1974年開始文學寫作。著有《韓少功文集》(十卷),長篇小說《馬橋詞典》。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散文集《山南水北》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臺灣《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最佳圖書獎等多種獎項。2002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獎章。
山東海陽人,生于黑龍江漠河。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黑龍江省作協主席。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小說集《北極村童話》、《清水洗塵》、《霧月牛欄》,散文隨筆集《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多種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江蘇南京人。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推拿》,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等。曾獲魯迅文學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本名楊群芳,湖南澧縣人,現居青島。法學博士,山東省簽約作家。2007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小說多篇,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選刊轉載,并入選多種年度選本。曾獲得小說選刊首屆茅臺杯小說排行榜獎,山東省第二屆泰山文學獎。
李浩,筆名布谷。河北滄州人。現在河北省作家協會工作。1989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集《誰生來是刺客》、《側面的鏡子》。短篇小說《將軍的部隊》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現為鐵葫蘆圖書公司文學主編。出版有小說集《灰故事》《鳥看見我了》《模范青年》,隨筆集《寡人》,小說《下面,我該干些什么》等。曾獲人民文學中篇小說獎,鳳凰網年度十大好書獎,人民文學年度青年作家,人民文學“未來大家TOP20”、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等。
小說家、詩人、出版人。出版有長篇小說《北京情人》《女人俱樂部》《方壺》,短篇小說集《伊斯特伍德的雕像》《魯迅的胡子》《赫本啊赫本》《棲》。小說集《魯迅的胡子》入選2010年新浪文學四月好書榜、2010年新浪讀書上半年十本好書榜、2010年新浪讀書年度三十本好書榜、2010年人民網年度六十本好書榜。
《小說選刊》編輯,出版有中篇小說集《朱顏記》,中短篇小說集《愛情到處流傳》。有多部小說發表于《人民文學》《十月》《鐘山》《中國作家》等。代表作有《愛情到處流傳》《舊院》等。曾獲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品獎、優秀編輯獎,《小說選刊》年度大獎,《十月》文學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部分作品譯介到國外。
11月29日,由文藝報社、淄博市人民政府主辦,淄博市委宣傳部和淄川區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山川杯)蒲松齡短篇小說獎頒獎典禮在山東省淄博 市淄川區舉行。
短篇小說在我國現當代文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塑造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上,起到很大作用,是人民喜愛的文學樣式。許多名篇家喻戶曉,深印人心,許多名作里的人物變成了生活中的“共名”,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趣味和思維方式。就敘事文學的發展來看,短篇小說歷來都站在前沿:五四新文學運動如此,十七年文學如此,新時期文學亦復如此。然而,文變染乎世情,文體地位的消長變幻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僅從文學總格局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長篇小說作為“第一文體”較前顯赫了許多,覆蓋面大了,在書籍出版、網絡傳播、大眾閱讀中,占去了大得多的份額;而中短篇小說似乎只能與文學期刊相依為命,主要在文學愛好者中傳看,其影響力無形中縮減了許多。>>詳細
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由文藝報社和淄博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淄川區人民政府承辦,旨在繁榮我國當代短篇小說創作,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和諧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評選標準為關注當代現實,體現社會審美理想,故事性、想象力俱佳,具有民族氣質、民族風格、民族情感和大眾閱讀價值。
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于2005年啟動。參評作品為在1998年至2003年發表在地市級(含)以上具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或出版圖書上的作品。評獎委員會主任為張勝友,副主任為王巨才、范詠戈,評委包括馬瑞芳、王干、王山、杜家福、李敬澤、吳秉杰、張陵、雷達。評獎共征集到400余篇參評作品,經評委會認真閱讀、討論,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最終選出獲獎作品8篇,分別為盧金地的《斗地主》、林斤瀾的《去不回門》、陳忠實的《日子》、曉蘇的《侯己的匯款單》、莫言的《月光斬》、葉彌的《天鵝絨》、蘇童的《人民的魚》和賈平凹的《餃子館》。頒獎典禮于2007年9月20日在山東淄博舉行。
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于2008年啟動。參評對象為2005年至2007年首次公開發表出版的漢語短篇小說作品。評委會主任為高洪波,副主任為范詠戈、雷達,評委包括王山、呂先富、杜家福、李敬澤、張陵、張洪興、胡平、施戰軍、閻晶明等。評獎得到了文藝界人士特別是作家的廣泛關注,收到全國各地包括海外參評作品共計541篇。評委會在初評委推薦的作品篇目基礎上經過認真閱讀和坦誠討論,最后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評選出了8部獲獎作品,分別為歐陽黔森的《敲狗》、陳麥啟的《回答》、張抗抗的《干涸》、阿成的《白狼鎮》、徐坤的《午夜廣場最后的探戈》、楊少衡的《恭請牢記》、鮑爾吉·原野的《巴甘的蝴蝶》和紅柯的《額爾齊斯河波浪》。頒獎典禮于2009年4月25日在山東淄博舉行。
王巨才在頒獎典禮上致辭
中共淄博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利民
代表淄博市委、市政府致辭
閻晶明代表評委會宣讀第三屆(山川杯)蒲松齡短篇小說獎
獲獎作品
左起:王巨才、韓少功、陳家金
左起:雷達、遲子建、淄博領導
左起:張煒、畢飛宇、閻晶明
左起:梁鴻鷹、艾瑪、郭利民
左起:吳義勤、李浩、王樹武
左起:張陵、阿乙、韓國祥
左起:劉慶邦、蔣一談、楊洪濤
左起:王干、付秀瑩、李新勝
獲獎作者合影
會場1
會場2
會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