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問題。從2014年12月26日起,《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將陸續刊發訪談、綜述、言論等系列文章,關注、探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編 者
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本體論,最重視的是什么呢?最重視的是修齊治平,它的基礎在家庭。中國人對家庭有一種神圣感,所以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喜歡講家國情懷。家和國顯然不是一回事,這樣的情懷處于西方文化體系中的人恐怕很難理解,但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差序倫理,家國同構。[詳細]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是中國文化真誠、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他不僅創立了國藝苑,還兼任北京大學校園內多家中國文化社團的顧問和指導,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講學,致力于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黃海貝就如何學習、理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等問題采訪了樓宇烈。 [詳細]
在作家余光中的詩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表達的是漂泊異鄉的游子對故鄉和祖國的深深眷戀和綿綿深情。“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鄉愁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故土情結,一種浸入心靈的人文情懷,更是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面對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當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城鎮走向大都市,從鄉土的寧靜走向現代的喧囂時,游子們可否還記得“土地的芳香”、懂得媽媽的“心腸”?日前,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正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該片旨在喚起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凝聚億萬中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悟,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激發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鳴。自1月1日首播以來,該片引發了海內外眾多觀眾的關注和熱議。 [詳細]
進入新年,大江南北到處是一派喜慶的節日氛圍,燈籠、剪紙、彩塑、鮮花……裝點著又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張的影子處處可見,古典戲曲、民間傳說、民俗民風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藝術家塑造的主要題材,除此之外,以“中國夢”為主題的一系列反映當代社會風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百姓喜愛。近些年來,熟悉這門民間藝術的人會發現,泥人張的許多作品越來越充滿時代氣息,普通人的形象、百姓身邊的尋常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跡都通過這門古老技藝呈現出來。一代代民間藝術家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讓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不久前,201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組還曾走進天津,專門探訪泥人張的老藝人們,希望從當地的民俗文化中汲取文藝創作營養。[詳細]
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發現新文化運動的根系,一直就是“五四”以來許多經典作家的重要立場。魯迅就以《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表明了他與魏晉風度的精神聯系;胡適以《白話文學史》揭示了“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間”的定律;周作人也以《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證明了新文學運動與古代“言志派”傳統的精神承傳……這條“尋根”的思想史線索,到了1980年代,繼續結出了豐碩成果:從李凖、汪曾祺、賈平凹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不約而同“回到傳統文化”的創作到1985年“尋根文學”的異軍突起,都體現出文學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靈感的文化品格。大略看去,這股思潮從兩方面展開。[詳細]
戲曲生態的歷史演變
王 昉:首先您是否能談一談,戲曲曾經擁有什么樣的生態?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廖 奔:戲曲是中國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經濟形態晚期的藝術形式,因而它的盛期在20世紀前,它的市場是當時的農村和城市市民社會。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戲曲,擁有自生自滅的原始生態,興起于宋朝的市民社會和村鎮土壤,元明清不斷發揚光大。[詳細]
漢字是屬于人類的,它不僅僅屬于某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是人類文明中一個特定的非常重要的成員。漢字在當今仍然處于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大家要去認識它理解它闡述它運用它的狀態,而且漢字在中國文化跟多種文化文明相互碰撞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關于漢字的特質。創制漢字和使用漢字是對于現實世界認識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通過視覺以形載義來完成的,關注的是筆畫部件之間,以及一個字和所要表達的認識或者是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詳細]
作家蘇叔陽一直致力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了《中國讀本》《西藏讀本》等著作!吨袊x本》以15種文字在世界出版,介紹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發行1500多萬冊,被譽為中國圖書“走出去”的范例,2010年7月獲得聯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如今,他以抱病之軀在創作之余擔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和太湖文化論壇副主席等職務,參與各種文化論壇,傳播相關理念。面對當下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潮,他更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詳細]